音乐进中考是美育的福音吗?

发布日期 : 2017-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三中学   刘金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将试点音乐、美术纳入中考的举措,引起了与会代表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毕竟,中考连着千家万户,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情况下,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

照江苏省所言,此举是为了督促中小学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进而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果真如此,那么诸如“今天音乐(美术)老师有事,我们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的情况想必不会再有了。对于长期被应试教育边缘化的音乐、美术教育来说,这无疑是福音。

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灵魂工程,对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反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实,却不由令人忧心忡忡。近年来“艺考”近乎炙热,社会上各类艺术培训班也是遍地丛生,中小学里各类艺术社团更是热闹非凡。然而,几年前南京师大在省内12所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们的艺术素质总体水平中等偏下,那国民的艺术素质便可想而知了。这是因为国内大多数中小学艺术教育偏重于专业艺术教育——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艺术比赛,而不那么重视国民艺术素质教育——艺术课堂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孩子身上,鼓励他们去参赛、获奖,有的还让艺术沦为升学的工具,这种精英化、功利化的倾向完全背离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普惠性质。至于音乐课被挤占、音乐师资匮乏等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此番江苏音乐、美术进中考,无疑会对改善中小学艺术教育,以及落实“以美育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凡事一旦与考试挂钩,也必然会引发人们的疑虑。对音乐、美术进中考,业内人士担心: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会不会引发家长把孩子送到外面辅导机构突击学习?中考增加音乐美术,农村孩子会不会吃亏?家长担忧:艺术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毕加索的画能得几分?音乐考唱歌还是乐器?我家孩子天生五音不全,节奏感差,究竟什么仇什么怨啊?!

显然,问题不是纠结于音乐、美术重不重要,也不是二者应不应该进入中考,而是纠结于考什么和怎么考。美是自由的产物,是心灵的愉悦,一旦被套上考试的名缰利锁,莘莘学子汲汲于分数的博取,美还会存在吗?中国琴童的悲剧我们听到见到的还少吗?再者,江苏省此举的目的之一还意在“扭转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与技术化倾向”,而考试恰恰最易导致学习的“功利化”,如此一考,是否与决策者的初衷相悖呢?

对此,今年就将实行此项政策的泰州市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泰州音乐、美术进中考将按照“等级+分数”的形式纳入最终的中考,且非是选拔性考试,学生只要按要求上课就能够过关。而老师们想得似乎更远:“我们教学生6年,要想着学生今后60年。”泰州市特级教师焦卉说,“让孩子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当音乐家、当画家,而是为了让他们拥有一本能终身受益的艺术‘护照’。”

由此看来,音乐、美术进中考无疑是件好事,但好事还需要办好。作为一名一线音乐教师,我个人以为,考试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ABCD四个等级。就是根据课堂表现,教师给予等级评价,然后在期中、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考试内容必须是课本中的,只要学校开足课时,学生上课注意听讲就可以掌握;二是可以有卷面考试,但必须是基础性的,只占考试成绩的一定比例;三是在器乐、舞蹈、声乐之外,增加“听赏”项目——这是为五音不全,节奏感差的学生准备的,因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为培养可以鉴赏音乐、能感知音乐美感的人。考试时,学生可自选任意一个项目,在课本范围内的必考曲目中抽签定曲。

艺术教育不等于美育,艺术是手段、是过程,美育才是目的。考试也罢,测评也罢,如何实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良性互动,真正提升中国学生的审美素养,才是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的旨归。

 

(《山东教育》2017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