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也须“深耕”

发布日期 : 2018-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刁镇中学     

 

迟老师教物理,平日里不苟言笑,学生对他的课很认可;另外,他与其他教师交流不多,有事说事,很少废话;教学之余,他拿出更多的时间看专业书,琢磨题。三年过后,教学成绩非常优秀,可贵的是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并不是靠时间、题量“磨”出来的。与他同学科组的张老师,为人随和,与同事、学生关系融洽,处事灵活,教学喜欢走捷径,上课前很少拿出大把时间备课,喜欢课前从网上查查资料、看看课本及教参,一节课倒也能顺利应付过去,教学成绩也说得过去,他似乎很满足,很享受自己的“聪明”。

在我们身边,这两类教师很有代表性,像迟老师这样的教师是在下真功夫研究教育教学,而像张老师这样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轻松了许多,这样的教师应该属于群体中的大多数。这让我想起邻家二叔种庄稼的事,节假日特别是农忙时节,我都要回家帮着父母播种、抢收庄稼。家里有两块地与二叔的地相邻,每年麦收或秋收时,我就发现二叔家的收成要比我们家好很多。我不好意思问父母其中的原因,就向二叔讨问。二叔开始只是笑而不答,但禁不住我再三“恭维”,二叔终于在一次酒后红着脸对我说:“你爸在地里没下多少功夫,只是在快下种时,才匆匆耕地,浅浅犁土,然后猛施化肥。开始时庄稼长势不错,收成也行,可时间久了,土壤和化肥结成硬块,整个田地都被破坏了。”“那您是怎么做的?”我有些好奇。二叔慢悠悠地说:“我在春天播种前,在上一年的秋冬季节就开始下田深耕,第二年春天又把农家肥运到地里,从而保证了土壤的肥力。”二叔说完笑了笑,“难道你们这些教书的,不要深耕吗?”

二叔的话让我脸一红。当过多年教师的我,还真未曾“深耕”过。我知道,在教学上,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施化肥”,从没有做“深耕”的活。这也就决定了我的教学水平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没能达到我所期望的高度。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都是生活的铁律。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勤奋,但我们自己都不是最勤奋的教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研究教材、学习专业知识,花最深的功夫思考总结,怎么能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神力?如何做到能让学生每节课“脑袋被触动”?不得不承认,我们离做一个勤奋、努力的教师,尚有很远的距离。

教育教学从来就不乏好的理论、好的经验、好的模式,有人觉得借鉴这些似乎找到了“捷径”。这些东西你可以去相信,但一定不能全信。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要学会质疑,而不能人云亦云。唯有半信半疑,面对若干信息时,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理顺、思考,才能有效地加以辨别、取舍。决定一个教师专业发展能走多远,是他的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的丰厚,一定来自他的“深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质疑、解惑、求知,是难以提升自己学科素养的。

花开时,谁还会记得这一刻的绚丽,是根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名师的课堂,谁还会想到他为之积累、奋斗了多长时间;丰厚的收获,谁能想到背后是老农长时间的“深耕”?“深耕”,是我们在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一项功夫。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