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结合防欺凌

发布日期 : 2018-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平原县教师进修学校   袁建国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校园欺凌事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防止校园欺凌,重任在肩。我们不仅要在欺凌施加者身上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还应该在受害人和第三方身上下足功夫,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尽量将校园欺凌消除在萌芽之中。

“破”即破除,针对的是校园欺凌的施加者。从校园欺凌典型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校园欺凌施加者是“团伙作案”,他们依仗人多势众、拳大胳膊粗,对相对弱小的受害人实施敲诈勒索、谩骂殴打,有的明目张胆,有恃无恐,气焰十分嚣张,致使受害人身心遭受严重伤害,甚至影响了人格的发展。针对校园欺凌施加者,特别是“拉帮结派”的小团伙,破除方法有三:

一是“催化”。化学上,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催化反应。这种反应,对待班内小团伙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班主任应该首先将“催化剂”用在小团伙的“头目”上。有哪些“催化剂”呢?谈心、赏识、重用、孤立、批评、惩戒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催化剂”。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学生特点,对症下药。

二是“分解”。化学上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用在班内小团伙上,便是将其成功拆散。方法也有很多,常见的是将小团伙成员分配到不同小组,使他们在团伙之外形成新的“团伙”,并引入科学合理的小组竞争机制,使小团伙的组织越来越松散。我们班的小强、小超、小利是好朋友,课下时间常常聚在一起,有时候对同学做一些比较过分的“恶作剧”,弄得同学敢怒不敢言,他们却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我先找他们三个分别谈话,又集中在一起座谈讨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然后让他们三个分别担任我、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的“助理”,课下时间“长”在这些老师身边。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他们三个聚在一起的时间,另一方面又通过“助理”的身份约束了他们的不良行为,起到了比较好的“分解”效果。

三是“还原”。化学上把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作还原反应。小团伙的“头目”往往都有一定的号召力,他身边也一定有几个核心成员,班主任除了对“头目”进行“催化”外,还应该用“还原反应”“夺”去他的核心成员。这些“小团伙”成员,虽然弱肉强食的价值观相同,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应该通过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的方法,让他们加入到不同的小组,在“分解”的同时,达到“还原”的效果。

“立”即站立,针对的是受欺负的同学和第三者。有些同学经常受欺负,固然有小团伙人多势众的因素,也不排除他们自己在性格、为人、学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失。要想使他们免受欺负,班主任必须尽力补齐他们的短板,或者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并逐步发扬光大,使他们真正站立起来。

首先是立足。这些学生在班内多是边缘人物,有的遭受欺凌又不敢言说,时间长了可能造成辍学甚至恶性事件。班主任一定要多关心他们,多同他们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保护,让他们在班内有立足之地。

其次是立心,即立志。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而内心的强大需要接纳自己、激励自己并拥有积极的心态。班主任一定要引领受欺负的同学认识到“立心”的重要性,并激励他们通过自强不息、追求成功去实现自身价值,让他们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断磨炼自己,不断积累,不断思索,不断调整,才能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最后是立身,即学生一定要有立身之本,尤其是受欺负的同学,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并不断为其指路子、树梯子、搭台子,多给他们“露脸”甚至为班级增光的机会,鼓励他们努力经营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人生增值。

另外,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也要突出“立”,即制定严格的班纪班规,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立正气,去邪气,使欺凌没有容身之地。

韩愈《原道》有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对待班级拉帮结派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破”“立”并举。

 

(《山东教育》20183月第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