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刻”一个模子

发布日期 : 2018-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莱州市汇泉学校   曲蕊蕊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啊,这个问题是多么的普遍。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同时,作者在文中也指出了原因:“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我们老师总是习惯于对课堂做大一统的约束与整齐划一的要求,过分追求课堂秩序与规则,严格按照一致的框架或路径来“诱导”甚至“牵引”学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思考,以达到教师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殊不知,正是这种千人一面的“统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停滞、独立判断能力的缺失,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判断标准、统一的思维方式,少有自己深入的思考、独到的判断,从而浇灭了“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学习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让他们觉得目标是“高而可攀”的,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信心去努力实现目标。在所需时间上,要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思考时间,耐心等待,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机会。在作业评价中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让所有的孩子都看到自己的努力,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让所有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收获,即使是很小的一步。

几十年前,丰子恺先生曾画了一幅“制作泥塑木偶”的漫画来讽刺当时的教育。现在来看看这幅漫画,仍有触目惊心之感,在那么一种简单、划一、削足适履的教育方法之下,我们只要用那两个巨大的拇指轻轻一捏,学生也只有成为千孔一面的泥塑木偶的份!

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话,“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特点,有的放矢地教与学,让学生的智慧因学习而丰沛,生命因教育而充盈。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