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发布日期 : 2017-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   邹小千

 

如何落实以“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精髓的“核心素养”?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的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至少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是什么让现代文阅读变得“面目可憎”?有人曰:A.肢解的讲析窒息了文本的生气;B.刻板的模式禁锢了课堂的灵性;C.纷繁的技术扰乱了思维的火花。是什么让所谓的“宏志班”的高三学生进入考前第一轮复习时,竟然大多数人面对一篇篇课外的现代文作品无从下手?其源盖由于缺失了“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训练及其相应的能力。

一、面对现代社会海量信息的阅读教学应对策略:多而快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速度、浏览、海量地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入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固本强基。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得理解得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A.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等;B.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C.找准两三个关键点;D.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E.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

二、面对现代社会多样文本的阅读教学应对策略:巧且会

所谓“巧”,指的是废弃愚笨的办法却可以事半功倍地教会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A.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B.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C.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以至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具备现代社会公民需要的阅读教学应对策略:用以美

所谓“用”,就是指那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对听、说、读、写、思能力确有帮助的知识、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譬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是现代文教学极有用的东西。现代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A.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B.阐释能力,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句具体化,正确地把握文句的隐含信息;C.组合和调整能力。把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系统;D.扩展能力。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评判。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吸收(听、读)和表达(说、写)的全部。这些能力学生如果都具备了,就可以说是他们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凭借此能力和素养,出校门前,他们也可以在完成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胜任愉快、得心应手;出校门后,他们也相应地“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美”,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文文本的内容,体会语文独特的语言美、内涵美,思想上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因为“在语文的天地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清纯”,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现代文的阅读,体会到这些,那么,可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了,其美的熏陶会深入他们的骨髓,化为高雅的言谈举止了。

四、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阅读教学应对策略:兴与习

所谓“兴”,指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兴趣。顾之川先生指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和发展的眼光。”

所谓“习”,指的是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习惯。我们知道,由于习惯是长期养成而且不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因而,要改变学生不大爱阅读现代文的不良习惯,可谓困难重重。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乐于阅读了,才谈得上所谓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好习惯,只有克服“由不习惯”到“很习惯”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要达此目的,就得开始选些浅易的有趣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成就感,渐次加深。再辅之以精妙的富有激情的介绍语文尤其是现代文中的美文,如前文顾之川先生关于语文的诗一般语言的介绍文字就是,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语文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最后,还要如温儒敏教授所言,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他们学习现代文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于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就出现了。

在信息如野马尘埃滚滚涌来之时,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因而,对现代文阅读的“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期盼就呼之欲出了。“多而快”便于吸收信息,适应社会之需要;“巧且会”便于形成能力(其中“巧”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用以美”便于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提高人的品位;“兴与习”便于巩固上述其他素养并成为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以上所有因素就构成了高中阶段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切实抓好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前述现代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得以革除很多。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