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作业设计浅探

发布日期 : 2024-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江苏省邳州市英华路实验学校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活动应充分融入生活实际,让学习过程与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然而当前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多以应试为导向,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学用分离倾向明显。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师需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明晰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以此丰富作业的内容与形式,力求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一、生活即教育,结合生活情境设计作业

(一)设计日常观察作业

教师可以布置观察生活的作业,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和观察要点,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既要描述所见,还需分析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结合文字记录、图画展示、口头汇报等多种表达方式,交流各自的观察成果,促进同学间的互学共进。

譬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以“春”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可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进行系统的春天观察活动。学生需选择固定的观察地点,如校园内的花坛、社区公园或自家附近的绿地,每天在同一时间段(如早晨或傍晚)进行观察,以便捕捉春天的细微变化。教师提供观察表单,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观察信息。表单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日期、观察地点、天气情况、观察内容、个人感受,学生在表单上详细填写每一项内容,仿照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感受,例如“小草从泥土中冒出嫩绿的芽,周围的桃花开始绽放,花瓣粉嫩而鲜艳”。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草的特征,关注花的色彩是否如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春》中所描绘的那样鲜艳,感受花香是否在空气中弥漫,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文本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描绘春天的景象,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选择春天的主题,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进行集中观察和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彼此的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春天的特点。借助以上日常观察作业,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春天的美好,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设计发散想象作业

想象力并非无源之水,它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想象是对生活体验的升华与扩展,是对现实的再创造,是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没有生活的积累,想象便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设计发散想象作业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设定自然景观、社会事件或人际互动等具体情境,借助引导性问题,指引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在写作过程中自由发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其中,实现生活与想象的深度交融。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主题和细节布置如下作业:你所在的城市,秋天的气息渐浓。尝试在你所在的环境中寻找秋天的踪影,如公园、街头或家中庭院。用细腻的观察力记录下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象。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1.在你周围,听到哪些秋天特有的声音?比如落叶的沙沙声,秋风的低吟,或者街头人们讨论的声响。描述这些声音给你的感受,并想象这些声音背后隐藏的故事。2.秋天带来哪些独特的气味?可能是湿润泥土的气息,也可能是市场上新鲜出炉的烤栗子的香味。写下这些气味如何唤起你对秋天的记忆,并尝试将这些气味与某些特别的人或事联系起来。3.观察你身边的自然景观,秋天的树叶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特别的景象吸引你的注意?例如,某片树叶变得特别鲜艳,或是公园里的秋景别具一格。4.秋天的到来让你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一下秋天的氛围如何影响你的情绪,让你感到宁静、怀旧还是充满活力?这个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感受,将秋天的实际景象与个人情感融入发散想象的写作中。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将秋天的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作品,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二、社会即学校,延展学习时空设计作业

社区活动往往涉及多种社会情境和互动方式,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运用语言的场景。语文教师在设计活动记录作业时,应将社区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作为作业的核心内容,指引学生选择社区活动主题,实时记录活动的进展,撰写详细的活动游记,并提供结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逻辑框架,提供语言润色技巧,帮助学生优化语言表达,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同时组织同学间的互评活动,鼓励学生对彼此的活动游记加以点评,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为例,在社区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为“体验大自然”的活动,鼓励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河流或者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学生需要观察这些自然景观的变化,如关注水流的速度、河床的形态、植物的生长等景观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与季节和天气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学生需撰写一篇游记,描述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和社区环境的变化,并结合《壶口瀑布》中描述自然景观的写作技巧,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例如将湖水的波纹比作“无数颗珍珠在阳光下闪烁”,将绵延不断的山脉比作“雄伟的巨龙蜿蜒盘踞”,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完成活动游记后,教师组织同学之间的互评活动,鼓励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描写与个人情感抒发的融合,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目标。这种作业设计将课堂知识与实际体验紧密结合,借助社会的“大课堂”开展更广泛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度掌握写作技巧,符合“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要求。

三、教学做合一,基于实践导向设计作业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社会话题,设定明确的调查任务,设计调查探究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项目,提炼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讲述或写作的方式整理调查结果。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选择一位残障人士作为调查对象,查找关于这个人的详细资料。教师提供一个调查表格,要求学生在表格中记录关键的信息,包括这个人的生平、所克服的障碍以及他的主要成就。调查的内容应尽量全面,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保证信息准确无误。在完成调查表格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整理成一篇简短的报告,介绍人物经历、面临的困难、解决办法及最终成就。撰写报告时应逻辑清晰,使用丰富的词汇来展示调查结果。为了增强作业的实践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报告中加入自己对其成就的感悟。此外,为了增强互动性,教师可安排小组讨论会,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调查发现,讨论不同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并就如何改进现有教育方式提出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再塑生命的人》的内容,思考如何更好地实施特殊教育。这种作业设计从多个角度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教学做合一”的实际应用。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深刻体现真实的生活情境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通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赋予作业以实际意义,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实践,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情境中,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

 

(《山东教育》202411月第3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