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发布日期 : 2025-03-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东方双语实验学校      

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与感染,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审美教育,力求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开拓一片美的天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一、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叶嘉莹先生认为“感知是属于官能的触引”。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具有丰富意象、优美语言和多样情感的文学作品。审美教育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如在学习古诗词时体会韵律美,学习散文时领悟语言的灵动美,从而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的冬天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能够欣赏自然之美,进而提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黑格尔曾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比如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学生能感受母子情深,对“要好好活儿”这句话也能有深刻理解,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培养创造力方面看,审美教育为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之门。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多样风格、解读有创意的表现手法后,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他们在写作实践中有自己独特的创意表达。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在学习重点文言实虚词和理解内容后,会根据作者的描述对桃花源进行想象,在心中构思出自己所向往的桃花源。

二、渗透审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充分挖掘课文之美

分析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教师在授课时有意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文本中生动优美的句子。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对山的描写: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通过细致入微的用词分析和对语言美的感悟来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感受人物的形象之美。在教授记叙文、传记文学、小说等体裁时,分析人物形象成为学习的重点。比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吃苦耐劳、善良坚强、不屈不挠、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等优秀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之美。诗歌和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比如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通过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让学生想象山峦随着船行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尽头,江水向着广阔无垠的原野奔腾而去,气势磅礴,滔滔不绝,在这辽阔的大荒之中肆意流淌,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雄浑壮阔的景象。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赏析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体验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比如朗诵李白的《行路难》,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李白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

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例如在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播放关于苏轼生平的视频,让学生对苏轼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体会苏轼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精神品质。

(三)走进大自然实地研习

叶嘉莹先生说:“感发则是要在官能的感知及情意的感动以外,更别具一种属于心灵上的触引感发的力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地研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激发他们对语文之美的深层理解。在研习场景中,学生易产生独特情感,为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作铺垫。

通过组织实地研习,例如组织学生到公园、郊外,观察山水花草并记录描绘春天田野的色彩与生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和光影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壮美。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绘自然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表达能力。

实地研习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参观历史遗迹、文化景点时,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进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种跨学科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四)设计综合素质拓展课程

熊芳芳认为,“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层次越高,就越‘形而上’,主观色彩也就越浓郁”。在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时,设计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这类课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可以涵盖诗歌朗诵、戏剧表演、书法练习、绘画创作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诗歌朗诵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韵律、节奏,投入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意境,从而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戏剧表演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角色性格和剧情发展,通过表演展现人物情感和故事冲突,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书法练习和绘画习作也是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不容忽视。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汉字的形态之美和笔法的韵味之美。而绘画习作则能够让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设计这样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可以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教育》2025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