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三种不良现象及破解策略

发布日期 : 2016-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阳谷县教育局教研中心   马修杰   孙福燕

 

语文教学见效较慢,少有突变,是个渐变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来得慢去得也慢。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可谓恰如其分。

笔者发现,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三种违背“慢”艺术的行为,或者说是亟待摒弃的三种不良现象。面对语文教学中的不良现象,语文教师绝不能遮掩;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语文教师要勇于矫枉。

第一种亟待摒弃的现象——“轻习惯重知识”

“轻习惯重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屡见不鲜。语文课堂上,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不厌其烦地讲授,漠视学生的存在,问题抛出后,过于吝惜时间,尚未让学生充分思考,便迫不及待地将结论、结果和答案公诸于众。教师简单地问,学生简单地答,未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名不副实。预习文本,看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理解的词,学生或吃现成饭,或干脆放弃,懒得主动查阅手头所备的工具书。课堂学习,阅读与鉴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鉴赏,阅读往往是速读,是粗读,是浅阅;鉴赏往往是不求甚解,是囫囵吞枣,是拿来主义。表达与交流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表达和交流,表达往往是随心所欲,是闲言碎语,是浅尝辄止;交流往往是貌合神离,是有气无力,是三言两语———明摆着,这是“灌输”教学惹的祸,这是“习惯”养成生的根。

有人说:“大脑不是一个用于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焰!”这一束火焰究竟靠什么来点燃呢?笔者认为,理应是习惯方法、激励鼓舞。习惯方法、激励鼓舞是手段,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是目的。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轻习惯重知识”的做法可谓本末倒置。

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好的语文习惯,不仅决定当前的语文素养,而且影响日后的语文素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若说培养语文习惯是磨刀的话,那么获取语文知识就是砍柴工。语文习惯比语文知识更重要,摒弃“轻习惯重知识”的现象,策略有三:

策略一,详细列出语文习惯清单,让学生内化于心。笔者粗略盘点了一下,语文习惯大致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

策略二,对照语文习惯清单,逐项研究语文习惯养成的得力措施,并且持续发力,让学生外化于行。比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笔者认为“四问阅读和四问写作法”就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简单地说,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问一问——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读后有什么收获?写作任何一篇文章都要问一问——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别人读后有什么收获?“四问阅读和四问写作法”常抓不懈,只要功夫到家,你就是不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也难。

策略三,培养语文习惯,务必从起始年级、基础年级抓起。培养语文习惯,从语文教师到学生,务必达成高度共识,务必形成强大合力,务必要让培养语文习惯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培养语文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第二种亟待摒弃的现象——“轻阅读重考试”

据笔者了解,我们的基础年级虽然组织开展着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但并非常态化,也非精细化。频繁的考试,不仅夺取了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的有限时间,而且剥夺了语文课内阅读的黄金时间。

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滋养身心,提振精神。哲学家培根曾在《论读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入门捷径。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考试暴露出的教学问题根源在阅读,破解教学问题的诀窍也在阅读。增加考试次数、牺牲语文阅读时数,实乃短视之举,得不偿失。语文阅读比语文考试更重要,摒弃“轻阅读重考试”的现象,策略有三:

策略一,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合理保证语文课内阅读时数,鼓励“多读”,强调量大。

策略二,严格把关考试试题质量,扎实组织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倡导“选读”,“选读”目标要明确。

策略三,充分彰显语文考试导向性,真正增强课堂内外阅读教学实效性,倡导“善读”,要读出高效。

第三种亟待摒弃的现象——“轻写作质量重写作数量”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前面谈了阅读,这里有必要再聊聊写作。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随意性现象,存在“轻质量重数量”的倾向,没有建立起有序教学体系。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后的讲评,粗枝大叶流于形式,针对性、指导性不强。作文批改不及时,敷衍了事,让学生“代批代改”现象严重,学生给学生写批语,批语缺少导向性、启发性,毫无借鉴学习价值。

写作质量比写作数量更重要,摒弃“轻质量重数量”的现象,策略有三:

策略一,统筹安排符合校情、学情的高中三年写作教学,建立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建立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仅靠单打独斗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群策群力、汇集众人智慧。每学年、每学期,写作训练宁缺毋滥,每训练一次都要力求效益最大化。想实现每次写作训练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练前要有明确的目标,练中要有恰当的引导,练后要有合理的评价。三者缺一不可,若偷工减料,岂不成了豆腐渣工程?

策略二,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千万不要忽视升格再写。鼓励倡导发动学生参与批改作文,但坚决反对将作文本发给学生,语文教师“大撒把”不管不问。

策略三,建立写作教学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参加作文大赛,并奖励表彰习作发表或获奖的“优秀写手”。建立写作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发表习作、获奖情况,纳入语文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对于写作教学,笔者始终认为:一学期8次作文训练,一个班50多位学生,习作累加起来足有400多篇,两个班的学生习作累加起来就是800多篇。一学期结束,如果学生习作很少有发表、获奖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发表、获奖的,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和痛处。只有多措并举、双管齐下,才能正确引领语文教师真正重视写作教学、提升写作教学。

教学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但需要耐心;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但需要耐力。阔步走在语文教育的征程上,让我们携手聚焦语文教改的方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东教育》2016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