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详瞩”深义探微
发布日期 : 2025-04-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效显
明末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展示了一件微雕作品的精巧造型,表现了一位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也展现了一个江南才子的精妙文笔。阅读课文《核舟记》,了解到该文入选教材时删掉了最后一段,找到原文细细研读,发现文末有“魏子详瞩既毕”之句,其中“详瞩”二字是本文文眼,也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何谓“详瞩”?是详细而专注地观看。“详瞩既毕”即详细而专注地看完。它表明《核舟记》的内容主要是作者“详瞩”核舟的过程。“详瞩”之前,作者知王叔远的技艺精湛,赞王叔远之奇巧;“详瞩”之时,作者细心观看,感核舟之精巧;“详瞩”之后,作者惊奇不已,叹技艺之灵怪。
我们先说说“详瞩”之前的语句。《核舟记》是一篇记王叔远的文章,魏学洢动笔前一定对王叔远了解至全,了解至透,为什么在文章开头的介绍中,只赞美王叔远是“奇巧人”,而绝口不提他的字号与籍贯呢?我们先看看宋代沈括所写的《活板》一文,其开头这样介绍活板发明人毕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然后详细地介绍活板的使用方法以及优点,最后交代活板的去向。《活板》写作目的是介绍活板,这一科学成就改变了印刷方式,提高了印刷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文化史上的盛事,理应详细介绍。而毕昇只是一介平民,即使他发明了活板,也没有人关心他是谁,没有人关心他是哪里人,所以,作者出于介绍活板的需要,在文章开头一笔带过,提到他的平民身份与名字。同样,《核舟记》所记的王叔远也是一介平民,文章开头仅仅提到他的名字与所处朝代,就不意外了。文章开头先写他是“奇巧人”,特意点出他是明朝知名的“奇巧人”,可见王叔远的“奇巧”在当时已经广为人知。再写王叔远的名字被举国之人知晓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的技艺,靠的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本领。也就是说,他能在很“小”的材料上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场景,这一技艺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人们关心的是他所擅长的雕刻技艺,顺带注意了他这个人,至于他的字号与籍贯,因为他是一介平民,所以提不提没有关系,作者就忽略掉了。
“详瞩”之前的语句还有一句是“尝贻余核舟一”。这句话中“尝”的意思是曾经,表示“贻”这个动作发生在过去。这个词透露出的信息是,以前,王叔远赠给魏学洢一个核舟,他写这篇文章时,这个核舟已经在他那里放了很长时间,他肯定看过不止一遍了。为什么现在提这个核舟呢?因为要写《核舟记》,需要重新看一遍,重新梳理一遍,把核舟的精致工巧写出来,印证王叔远确实拥有“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的技艺,印证王叔远确实是一个“奇巧人”,名不虚传。“尝贻余核舟一”中的“一”字,置于整个句子的最后,强调王叔远赠送核舟数量的唯一性,表明这个核舟在作者心中的地位非比寻常,作者对其十分重视。据此我们推测,在亲眼看到王叔远的雕刻作品核舟之前,其技艺如何高超的传言作者早有耳闻,因此十分渴望得到一个核舟,一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所以,他获赠了核舟,才感到它那么稀有,如获至宝。“尝贻余核舟一”中的“贻”字,也很有意思。这个字,体现了魏学洢从王叔远手里接过核舟时的欣喜神态,他感到很激动,接过核舟之后,应该是迫不及待地“详瞩”,然后收藏起来。
我们再说说记述“详瞩”之时的语句。魏学洢得到核舟以后,他首先做了什么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话表明他得到核舟之后,首先做的不是看核舟上雕刻了什么,雕刻得怎么样,而是估量出核舟的长度不满一寸,高度只有两个米粒那么高。这一点令人费解,为什么魏学洢拿到核舟后不急于欣赏,而是估量其大小呢?我们先看《核舟记》文末作者“详瞩”核舟之后所发的议论:“《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亦必疑其诳。”这些议论表明,像王叔远那样能在长不满一寸的“小”材料上雕刻出“大”物品的奇人,连《庄子》《列子》这类书上都没有记载。如果魏学洢没有亲眼看到了核舟,绝对不相信王叔远拥有“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的高超技艺。魏学洢写这篇文章,是让读者了解王叔远能在长不满一寸的材料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场景,他如果不测量出核舟的长度确实不满一寸,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其观点呢?所以,魏学洢第一时间测量了这个核舟的长度与高度,这样,既是说服别人,也是说服自己。
“详瞩”之时的语句,还有这样一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也耐人寻味。这里介绍了船舱上所刻出自前后《赤壁赋》的两则名句,魏学洢率先介绍它,是不是他先看到了船舱上的文字呢?应该不是。核舟上有五个人物,仰面的,俯首的,姿态各异,都很突出;舟顶上有诸多题款文字,墨色的,红色的,色彩鲜艳,都很显眼。核舟那么小,魏学洢拿在手里,观看的角度肯定是全视角,这些人物,这些文字,一定先引起他的注意,吸引他的视线。还有,文中作者的一个动作表明他不可能先看到这两个句子,这个动作是“闭”。“闭”表明由于窗户遮挡,他不可能一眼看到句子,把窗户关上,然后才看到它们。这就有了一个先后顺序,那些明面上的人物与题款等,先被看到,隐藏起来的名句,后被看到。为什么魏学洢要率先介绍窗户后面的名句呢?关于他率先介绍船舱窗户上名句的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从他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上寻找线索。魏学洢有一首诗《和陶饮酒》:“庭菊无俗韵,好风徐拂之。澹然独自远,想见东篱时。吾骨本无媚,尔亦恒如兹。霜白花始黄,高卓良勿疑。对之冷人意,得酒欣相持。”这首诗先描写庭院中的菊花迎着秋风绽放的景色,为他的活动设置背景。再写他的所为所想,表现他引陶渊明为知己的高洁情操。可见,先描述背景,再写人物活动,是魏学洢文学作品惯用的创作方法之一。笔者认为,魏学洢先写名句,交代它的内容,也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路。这两则句子能够表明两篇赋所写的赤壁的环境氛围,作者先写它,是为小舟设置了一个背景。魏学洢在观看这个核舟时,把它想象成了一艘真实的小舟,他描写船舱窗户上的这两则名句,是想告诉读者如果苏东坡真的秋夜泛舟赤壁,小舟在长江上飘荡,四周的环境会真如句子所描述的那样。“山高月小”着眼于天空与四周,描写四周群山高耸入云,一轮明月悬挂于碧空之上,泻下缕缕光辉。“水落石出”着眼于长江,描写此时长江正值枯水期,水势平缓,如一道长练铺在峡谷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着眼于江面,描写微风掠过长江,泛起层层涟漪。在魏学洢的想象中,群山依依,月辉脉脉,凉风习习,小舟停泊于水上,舟上的人沐浴在无边月色中。
最后,我们说说“详瞩”之“后”的语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虽然这个句子在文中放在“详瞩既毕”之前,但是它应发生在“详瞩”核舟的行为之后,因为魏学洢已经在计算,究竟这么“小”的核舟上总共雕刻了多少人物,雕刻了多少物品,雕刻了多少文字。这段话中有九个“为”字,“为”在这里的意思是“雕刻”。这个“刻”字很形象地表明魏学洢“详瞩”完核舟之后,思考着王叔远怎样在那么“小”的桃核上构思,怎样顺着桃核的形状设计出完美的造型,怎样刻画出那么多的东西。这个“刻”字还原出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殚精竭虑打磨细节的情景,满打满算就这么一个又细又长的桃核,王叔远是怎样雕刻了五个人,又是怎样雕刻了八扇窗,又是怎样雕刻了一个箬篷……最后把三十四个字也“挤”在上面,他感到不可思议。
(《山东教育》2025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