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语文教学改革样态常谈
发布日期 : 2024-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 刘笑天
当下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强调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基本理念。而核心素养又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以一驭三,语言、文化、思维、审美四位一体,不像以往部分论者单纯强调其工具价值。与此同时,从另一个维度而言,又把关键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听说读写能力之外,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成了大部分人认同的一项指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一种符合规律的理想样态,成为一项必须面对的工程。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另一方面,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少慢差费”弊病依然存在。那么,目前需要直面哪些问题且如何从根本上构建一种理想的教学改革样态?笔者姑且梳理如下。
一、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中可以汲取哪些营养
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改革一直最为活跃,有人称之为“教学改革的急先锋”。所谓“急先锋”并不全是褒义,其中也不乏批评指摘之意,比如缺乏整体布局和理性思考,浮于表层而收效甚微。20世纪80年代,在中学语文教学界,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家,譬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代娜、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他们的教学改革有几个共性特点:首先都是基于实践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辐射到从教学到育人各个层面,属于标准的“教室里的革命”;其次,由于基于实践,所以都拥有较为完整的操作系统,尤其是丰富的教学策略;再次,每一位名师都有自己的切入角度,拥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质,而且教学效果突出。比如钱梦龙的导读法,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于漪强调“教文育人”“德智融合”,不仅教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还要和他们共建精神家园。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通过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欧阳代娜重视熏陶感染教学艺术的运用,将语文教学艺术归纳为四个字———“美”“巧”“活”“实”,并且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洪镇涛提出“变讲堂为学堂”,90年代初,又提出“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语感训练。蔡澄清创建了著名的“点拨教学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虽然那时教育界还没有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然而上述改革无一不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既有理论倡导也有实践躬行。其二,注重育人价值,而且注重启发、点拨、浸润、熏染,虽然没有贴上中外先进教育理念标签,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以贯之。其三,既具有操作价值,又具有思想高度和系统思维。于漪注重挖掘学科育人功能,欧阳代娜注重在高中阶段培育学生的较高认知能力、基本鉴赏能力以及初步治学能力,均属于高阶思想与行为。欧阳代娜和洪镇涛还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编写了配套实验教材,从小学至高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母语素养。
当然也存在需要修正之处,譬如改革更多基于朴素认知成分,对个人教学经验和学养依赖较重,如果有相应学科、教育、心理、学术、思维的理论及工具支撑,成就自然会更为博大高远,对以后教学改革的影响会更突出。然而其“教室里革命”的主体定位及操作价值,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仍然是一笔丰厚财富。
二、当前教学改革需要直面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有几个概念被炒得非常热闹,比如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情境化教学、整本书阅读,有些论者还唯恐气势不足,冠之以“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有夸大其词之嫌。相对于这几个词汇在写论文、做课题、搞项目、上观摩课时的喧嚣轰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待它们是冷淡的,实施难度大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母语核心素养持怀疑态度,而且这种一哄而上的“一刀切改革”本质上属于形式主义。如温儒敏先生2024年5月11日在微博中所说,要防止现在已经出现的形式主义、假大空的倾向,不宜笼统提倡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教学。课程一定要改革,但不是推倒一切的革命,不能搞“一刀切”……因此,既要克服那种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做法,也要避免那种用一种教学方式(比如任务驱动、群文教学或者大情境、大单元)包揽全局、“一刀切”的奢望。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尤其需要关注。
(一)是否以学生为主体
以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为例,孙绍振先生多次著文,从理论源头与文化属性揭示这一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不适合的原因。张彬福、程翔、汪锋的文章《大单元·大概念·单篇教学》,从不同维度辩证阐述这一理念的实施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地方。笔者两次撰文予以评述,比如需要进行本土化实验和学科实验,再比如与母语属性、精读教学不匹配之处。其实还有一点没有展开论述,就是对语文教学而言,无论是大概念教学,还是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所谓的大概念从何而来。比如以教材单元为例,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学习任务群,体现的皆是编者意图。如果教师打破现有单元进行重构,则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学段,课文篇幅长、难度大,学生单篇学习尚存在一定难度,由他们组合、提取作为“大单元之大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性,再上升到提取更高层级的所谓“上位的概念”更不可能。还有一点,语文学科的“单元”不像数理学科那样,知识自成体系,而且存在内在逻辑。语文的“单元”是人为组合,存在太多人为元素和不合规律之处,由语文的“大单元”提炼出的所谓“大概念”科学性有待商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可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大概念教学,美其名曰改革,但是舍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古今中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多相违背,其改革的意义和现代性何在?
(二)是否遗忘了语文学科属性
现在的某些改革花样繁多、技术至上,但是偏离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属性。比如大概念教学常用的思维导图、评价量规。教师把“思维可视性”庸俗化,不去挖掘语文学科思维发展的特质,一味关注导图的创意、结构甚至漂亮与否,忙于填写各类表格,语言学习与运用被搁置,文化、审美被舍弃。没有文化基因为元气,没有语言建构为骨架,没有审美品质为气韵,试想如此学习生态下提取的“大概念”何等干瘪、苍白!再譬如,“整本书阅读”改革进行所谓混合式学习,学生忙于活动、表演、研学、辩论,唯独缺少静心读书的过程,无法读书养性。涵泳语言、涵养品质、浸润内心均不可或缺,而精读、批注、思辨、研讨、写小论文等专业性活动则要结合学生实际,驱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由老师点拨提升,培养其探究、研究的意识、习惯,立足专业性学习打造治学、思辨的基础。
(三)是否符合真实性原则
假如教学改革违背真实性原则,那么其价值小而言之会大打折扣,大而言之会违背学科学习规律,譬如现在风行的“大情境”教学。新课改理念强调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并且情境必须具备真实性。王宁先生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程翔著文《教学的情境必须真实》提出,课标提出“创设真实情境”,就是提倡教师努力去还原文本的原始场景。如果创设的情境不真实,效果就适得其反,甚至弄巧成拙。他以一位教师执教《狼》的教学设计为例,指出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但设计者外加了一个不恰当的框架。这样创设情境容易导致旁逸斜出。比如“狼诉人”“狼生活习性”“两狼之母”“新闻评论人”和“老刘”等属于节外生枝,干扰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其实这种虚拟情境在目前教学中并非孤例,譬如学习《祝福》虚拟法庭庭审情境,学习《复活》虚拟辩论情境,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精心设计、富有创意。殊不知这些“创意”“设计”干扰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品味、思辨,放大了教者意图,误读了作者初衷,带偏了学习方向。而且过度“虚拟”使学习过程变得虚假、矫情、非理性、套路化,长此以往,必然无益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如何构建教学改革的理想样态
如何构建理想的教学改革样态,说来都是常识:立足提升学生母语核心素养,基于教室中的教学实践,引进外来理念要进行本土化实验,不搞一刀切,避免教条主义改革,实现百家争鸣,关注母语文化属性和特质,所有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都应基于真实性的学习原则。
譬如以往教学改革也进行过单元教学实验,也进行过群文教学改革,但是都没有把它们和“大概念”扯在一起,并且均与单篇教学并行不悖。即使在单篇教学中,通过比较、延伸而产生的整合、提炼、概括行为也随处可见,并没有机械到非要统摄于某一“大概念”之下。符合规律的、理性的改革,应是百花齐放,最终殊途同归,提升学生母语核心素养。尊重学科属性,尊重教学个性,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起点。
核心素养中包含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其实其中不乏交集,然而也难免有遗珠之憾,譬如鉴赏能力,如何归类、划分,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与其解决它的“名”,不如回归它的“实”,通过符合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方式进行熏陶、渐染、培育,通过批注、揣度、吟咏、品赏,进行语感训练,进而自然获得。语文学科素养,必须通过语文学习方式的优化才能养成。如整本书阅读,高中阶段可以在长篇小说、社科类学术著作之外,再规定几种门类;与其框定为课程化的两种,不如推荐基本阅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要考量是否符合学生阅读基础和认知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以读书为要,围绕读书进行,技术和方式倒在其次。
再譬如,在改革中不要回避难点重点,高中写作教学没有出现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不免存在一个常识性缺憾。写作素质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品格,语言、思想、思维、技巧都要切实训练,当然不是迎合低端套路、假想考试而进行的训练。其实当前考试倒是为衔接教、学作了不少良性改革,教学改革要做的不是互相扯皮,而是共同驱动写作素质的提升,这是理想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高端命题。
当然,所有教学改革必须发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包括师生对话情境,也包括与文本对话的情境,即使虚拟情境也必须符合真实性逻辑。
从吕叔湘先生《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发表至今已然四十六载,语文学习的内外环境和学习主体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然而问题依旧存在,也仍然需要尊重规律、保持初心、敢于担当、科学改革,以期切实提升师生的母语核心素养水平。
(《山东教育》2024年11月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