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共情策略

发布日期 : 2024-09-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胶州市瑞华实验初级中学   郭有田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的一般流程往往是咬文嚼字解字词、翻译句子通文意、赏析名句和背诵。有些教师教起来干干巴巴,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没有情感交流,缺乏内心波动,忽视了思想的撞击。而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学生、作者三方产生共情,才能产生良好效果。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我们离古人较远,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域特色,以及作者个人爱好、性格特点等不太了解,而要体会作者感情,这些内容都不可或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共情策略的教学应用。

一、共情的基础———追溯作者的时代背景

从文言文抒情性强、感染性强的特点出发,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实际,将共情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力求在解读赏析过程中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是改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首先需要建立读者与作者间的共情基础,即从当代生活视角去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与当前的差异性。其中,时代背景指的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文学作品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与时代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体现着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或深或浅地留下时代的观点态度、语言风格等。因此,在学习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影响力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入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创作,像古代政治清明时期的文章多注重表现个人情感、抱负。

二、共情的关键———探究作者的人生经历

了解写作背景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写作背景的关键在于作者的人生经历,包括作者的生活、求学等人生经历,也包括作者的物质、精神追求及社会关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本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感受、领悟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独特情感的流露、独特感悟的体现。不同遭遇、不同家庭背景及不同环境、情景、心情和场合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包含的道理、展露的感情、表述的方式等都不一样。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教师让学生预习了解背景并适当补充,学生就会明白:柳宗元政治上失意,常探山访水,以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游赏时心情由“乐”变为“凄神寒骨”的原因。作者被贬,却在此找到了清静之地,水的清澈、鱼的快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而“坐潭上”感觉到的过于清冷的环境,又勾起了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情景相融,心境难免变得凄苦孤寂。因此,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为深度解读奠定基础。

三、共情的纽带———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对所接触事物和人物的独特感受,对所观察景物的独特视角和感悟,充满着浓厚的个性色彩。同时,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文章的写作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利于品味文章的精妙,获得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获得生活的感悟;有利于对作者表现的感情进行深入了解,获得人生的启迪。在文言文教学中,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对理解文本大有帮助,对共情的产生也很有助益。例如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思想偏向于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因而文学创作表现为平淡自然的风格。例如《五柳先生传》立意新颖,《桃花源记》则描绘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界,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这都是作者独特风格的体现,也是共情的关键。

此外, 还需要对文言文作品所描述对象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因为对作者所描述的景物、人物、场景、事件等,学生可能没有看过、听过、经历过,缺少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对于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缺乏真切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物品等给学生看,使学生有真切感,便于共情的产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了解,搭建起共情的桥梁。

四、共情的核心———创建学习的生活情境

文言文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美、意境美,其含蓄的情感跨越千百年历史而沉淀。由于学生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生活经历、情感表现、兴趣爱好、心情心境等不一样,看到的景物也不一样,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要完全、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进而产生共情也比较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解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共情则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共情能够促进师生调动体验,促进文言文解读在体验中步步深入。所以,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会沟通,学会情感迁移,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尽量接近,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情,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课文,了解作者的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时,学生通过讲述故事来感受人物当时的处境。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加深对文章感情的理解。这篇文章与学生相隔时代较远,但面对的都是求学的问题,因而在逐层深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联系今天的学习环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畅谈学习此文的体会,这也是学生情感的升华过程。

总之,文言文的有效学习离不开共情策略的运用。通过多种共情方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妙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达到与文本、作者的和谐相融,因而,共情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创新意义。

 

(《山东教育》2024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