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融合策略试论
发布日期 : 2024-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成武县永昌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 陈素青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这一变革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在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首先,融合深度不够。如果思政教育只是被简单地添加到语文教学中,而没有真正深入地与语文学科内容相结合,就会导致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显得生硬和突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存在一定形式化倾向。有些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时,过于注重形式和表面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对于这些不足,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教师培训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并加强教师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的深入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构建,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融合能力。
首先,我们必须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融合的核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将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教育环境。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还应着重挖掘文本中的情感价值和道德启示。通过解读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深沉,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孝亲意识。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构建融合策略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思考和感悟。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想象愚公移山的艰辛与执着;然后,引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案例,如环保人士坚持植树造林的故事,让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相联系,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愚公移山的动画片段和环保人士的植树现场,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再次,在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方面,我们要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导向。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要通过深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此外,我们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沁园春·雪》为例,教师通过分析毛泽东的词作,引导学生理解词作中蕴含的豪迈情怀和革命精神。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融合策略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融合策略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方案。二是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融合策略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融合中来。
三、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保障措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有效的保障措施。
首先,制订详细的融合实施计划是确保融合工作有序进行的关键。这一计划应明确融合的目标、内容与步骤。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融合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内容可以包括文本分析、情感体会、价值探讨等多个方面。实施步骤则可以细化为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情感表达等环节。通过制订这样的实施计划,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推进融合工作,确保融合目标的实现。
其次,设计具体的融合教学活动与任务是实施计划的具体化。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角色的情感,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如让学生撰写读后感或续写故事,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深度。
再次,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确保融合效果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关注德育成果,既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学生自评和互评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德育成果。同时,教师还应及时收集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意见调整优化融合策略,以确保融合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最后,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是实施融合策略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融合项目,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可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工作。
综上所述,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是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制订详细的融合实施计划、设计具体的融合教学活动与任务、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及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教育》2024年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