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生命共舞

发布日期 : 2016-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常金玲

 

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和完善生命始终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做,才能开发课堂上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让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乐趣呢?

一、注重课堂语言,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课堂

“生命课堂”就在我们老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音容笑貌之上、一言一行之中……比如,生命化课堂中的老师对学生常这样说:“能让我也来发表一下我的想法吗?”“你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你提出的问题,我现在不能回答你,我需要查一查有关资料,你也可以查一查,我们比一比,看谁查得快,好吗?”……这种尊重学生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形成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得到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其学习兴趣学习信心都会在无形中加强。又比如,一堂课上,有个女孩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要大声回答,而是说了一句:“别看这女孩声音低低的,说起话来可是字字在理。”教师肯定性地这么一说,孩子脸上不由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心里必定是暖融融的,可以预想再回答问题时声音是不会再成为障碍了。

二、引进活水,建构具有生活气息之课堂

吕淑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走出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怪圈。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虽然生活不等同于教学,但教学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能力、生命智慧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把生活─语文─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丰富的素材,努力把语文学习和孩子们的生活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生动真实的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上升为语文知识,也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生命化”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

比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大家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吗?想不想现在看一段?(学生欢呼雀跃)接着老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了小品《卖车》的片段。看完之后,老师问:小品中的范伟答错了吗?生回答说:没答错!老师又接着问:那为什么范伟的答案与赵本山的总是不一样呢?学生纷纷议论最终得出结论:思考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范伟的思路太狭窄了,想法也太老套。老师再引导: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课题)的确是这样,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激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种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学生就会逐渐用语文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让语文学习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也使语文重新回归了它的质朴、自然、生动的本来面目,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活化、人性化。

三、弘扬个性,奠定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课堂

语文教学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课堂教学只强化知识,压制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使教育成为一种精神的规训、奴役、灌输,消解了生命的自由,泯灭了学生的生命气息。因此,这“漠视学生生命发展”的语文教育弊端及危害性不得不引起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反思。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我想生命化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以学会学习为追求,以奠定终身发展为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教《香菱学诗》一课,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曹雪芹”:1.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知道他有什么杰出的贡献。2.你了解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吗?试着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这样,在查找资料,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时,有的从《红楼梦》谈起,赞叹曹雪芹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完美的精神……让学生主动探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将一篇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感悟、与文本对话,使之在积极的体验中生成智慧,在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思考发现,关键的时刻老师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四、及时调控,注重动态生成的课堂

每节课前,老师都会积极钻研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出可行性的教案。一般来说,只要设计抓住了教材的实质,又符合学生实际,上课时教师是可以依“计划”行事的。但课堂教学活动是个流动过程,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在所难免。如果情况变了,还硬要执“谱”而行,那结果可能与刻舟求剑相去不远。所以教师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它能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从这一角度看待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话,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全新的观念和方法。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独特另类的发言,要能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

比如,宁鸿彬老师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正在组织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新闻特点时,一位学生忽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横渡长江’只说出了这次军事行动,而‘胜利渡江’不仅说出了这次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这是“谱”外的问题,来得突然。但宁老师很镇静,继续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要求根据课文对这个问题作出说明。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课文的标题不能改。因为改为‘胜利渡江’就不符合事实了。课文说‘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就是说任务还没全部完成……”宁老师马上接着说:“新闻是把国内外最近发生的大事告诉给读者的一种文体。内容必须真实,一定要如实反映情况。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怎么设疑,老师当然自有打算。但是,既然意外的问题出现了,就“随机应变”,顺势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用生命记录知识,知识更鲜活。把知识融入生命,生命更厚重。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