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当“五味”杂陈
发布日期 : 2016-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许兴亮
课堂没有味道,如同生活中没有盐,给人难以下咽的痛苦。语文课堂应当“五味”杂陈,将语言品悟的耐人寻味、文化探究的韵味、思维碰撞的异味、生活拓展的别有滋味、语文素养提升的愉悦体味融为一体,化为入脑入心的美味,滋养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这应当是语文课堂的真味所在。
一、语言品悟的耐人寻味
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既要求准确规范,更强调丰富多彩的内涵。因而,语言品悟的耐人寻味成为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多年前,笔者执教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品悟“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有学生提出质疑,“那朵流星”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能否改为“那颗流星”?经过一番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朵”字而不用“颗”字,意在表现牛郎织女的天上生活如花一样美丽幸福——这是多么奇丽的想象!语言品悟的个性化张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文化探究的韵味
语文课堂是有深度的,真正的语文学习不是浅层次的浮光掠影,而是深究其理的文化探究,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这种文化探究的韵味源于学生语文学习中认知障碍的困惑和思维矛盾的纠结,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更体现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语文课堂有了文化探究的韵味,才是深度学习,才会有含金量。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听课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感到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新课改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感到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深度探究的韵味,导致课堂人文性的缺失。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既上出“语”的耐人寻味,也要上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思维碰撞的异味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的判断,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现代公民。在语文学习中,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角度、思维方式、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认知的差异必然诱发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基于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行语言思维碰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并升华为一种习惯,成为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从而也形成了语文课堂应有的异味。
一位教师执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课上,教师让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不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一石激起千重浪,围绕这个问题,班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1:我不赞成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讲究“推敲”和“品味”,反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读书绝不会学有所成。
师: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赞成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求甚解”是把握大义和主旨,并不是囫囵吞枣。
生3:我也赞成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从文中得知,陶渊明“不慕荣利”,他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因为他本身就热爱文学,他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乐趣,他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文章的美妙。真正的好文章是可悟不可言的。
生4:试问: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如果不细细推敲、琢磨,怎么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纵观古今中外,哪位功成名就的文人不是勤奋读书的?五柳先生以消遣为读书目的,不能不说他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所以,我不赞成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们正处在知识剧增的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节奏加快,只有提高速读能力,才能“读万卷书”,慢工不会出巧匠,咬文嚼字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
案例中,学生围绕“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展开思维碰撞,无不闪现着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灵性!这样的语文课,张扬思维碰撞的异味,让课堂不再“死水一潭”,而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四、生活拓展的别有滋味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育人,跨学科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别有滋味,就需要语文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教师中心、文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弊端,实施拓展性教学,注重语文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科技世界延伸,注重不同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在大量的主体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有位教师执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及海燕的形象后,教师设计了一个“画一画”活动: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读到的海燕形象,并要求学生画出背景。很快,学生画出了一幅幅暴风雨下海燕飞翔图,并绘上了海浪、狂风暴雨、乌云闪电等背景,将暴风雨下海燕搏击海浪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学生们很快答出:暴风雨下勇敢的海燕在展翅飞翔。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至此,海燕的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颤和丰富的思维张力,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以简笔画辅助语文教学,实现了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知,寓深刻于平实,化抽象为具体,将学生引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之中,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感悟,升华了情感体验,收到了一石多鸟的功效。
五、素养提升的愉悦体味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语文课堂的成功,既表现为温馨的课堂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表现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愉悦体验。有位教师执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寻源—访源—悟源”为线,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环环相扣,逐步进入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达标水到渠成。这样的语文课堂,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动态生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建构、情感体验、思维碰撞与素养达成自然融合,浑然一体,是创新思维的激活,更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情感的互动,更是生命的对话。或如排山倒海之壮阔,或如小溪潺潺之安谧;或如夏花绽放之绚丽,或如秋叶临冬之静美,这应当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语言品悟、文化探究、思维碰撞、生活拓展与素养提升融为一体,语文课堂“五味”杂陈,才会绽放出生命的美丽,演绎不可重复的精彩故事,流淌生命的律动。
(《山东教育》2016年4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