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发布日期 : 2016-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临沂市第九中学     

 

用“既熟悉又陌生”来形容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印象,恐怕是最为恰当的。当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为了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心理学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这一紧迫问题,把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疏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来抓?

小斌退学了,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相信这一点。当他历经中考的拼搏迈入重点高中的校园后,也曾经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为美丽校园诗篇中一个跳动的音符。可是,进入高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他的名次很落后,感觉“根本跟不上”高中的学习节奏;正好有初中的好朋友也不上学了,于是从不逃课的他学会了逃学,进而整天泡在网吧。家长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高中与初中的班主任携起手来的苦口婆心,也没有把小斌再喊回校园。是一次考试对孩子的打击太大,还是老师们的苦心还不够诚恳?也是也不是。确切地说,是老师不够“专业”。

面对学生教育的类似难题,很多教师凭借的是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专业标准与学生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很多人则仅仅局限于“老太太唠嗑”般的热心,从而使教育游离于学生的真正问题之外。因为,教师若只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讲道理”,就不能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分析、指导学生,泛泛的说教根本解决不了学生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建立针对所有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标准”。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其中首要的应该是心理学素养。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知识,通过它来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对心理学有个大体了解和把握。发展心理学可以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轨迹,知道每个年龄阶段的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工作的性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那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打个折扣了。学校心理学涉及学生在学校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教师如何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补一些拓展自身素质的课程,比如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也要看到,教师经过了师范院校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并不见得就能洞悉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或者就具备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尽管我们历来重视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但实际上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使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课程,心理学依旧是“公共课程”,教育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依旧基本没有心理学,这也是导致当前学生教育或德育效益长期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主管部门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的同时,尤其要加大教师心理学学习和训练的力度;当然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自育。而第一步应当是在制度上建立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中的“心理学素养专业标准”。不达到起码标准者,就不能进入教师行业。

毕竟,胜任教师工作绝不是“人人可为”的事情,仅有做好学生工作的朴素感情和良好愿望,而缺乏对他们心理特点与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疏导能力,教育活动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