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须秉性而为

发布日期 : 2016-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   胡小芳

 

一个年轻的花农在田里种下了自己喜爱的杜鹃花,原以为春天有阳光雨水滋润,杜鹃花必能花开艳丽,怎奈几场雨后却相继枯萎,所剩无几。花农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位路过的老者告诉他,只需在田里横竖挖上两条沟渠,明年的杜鹃就能争奇斗艳。第二年春天,年轻的花农按照老者的建议,挖好沟渠,杜鹃花果然长势喜人,如期开放。

“挖了两条沟渠”就疏通了杜鹃成长的“关键”,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遵从了杜鹃花“不宜水性”的秉性,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其找到“归属感”。种花如此,教育亦应如此。

当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部分家庭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口号下,“随意而为”“拔苗助长”等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部分学校也在“高分数”“高升学率”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分数”,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束缚了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都有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遵从和尊重孩子的秉性,激励和鼓舞他们,将其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其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那么,如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秉性而为呢?一是要秉孩子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指的就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当然,自由发展不是任性而为或放任不管。教育者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点,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为他们培植展示的环境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其二是要秉人性关怀。人性是人的特性。人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实施关怀与爱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作为教育者,要学会真正关心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理性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悦纳他们的不足。要尽可能地与受教育者建立一种尊重、平等、宽容和彼此关怀的关系,并通过教育来启迪、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让孩子回归本真,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教育追求的精神图腾。寻找“适切”学生或学生“需要”的教育是教育者永远的追求和目标。我们只有“秉性”而为,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人性关怀,给予他们成长的信心和力量,才能真正激活他们的成长欲望和基因,实现生命的精彩绽放。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