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关键在于落实

发布日期 : 2015-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中学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3日指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1583日中国新闻网)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式微,越来越乏力,莫说农业、工业生产劳动,即便是家务劳动,也被分数至上的家长一手包揽,而学校里的《劳动技术》课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标准的“副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劳动技术》课常常成为语数外课程争夺的对象,尤其是期末复习期间,“劳技”更成为课程表上的摆设。学生长期不劳动,造成身体素质下降,劳动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看不起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因为不劳动不动手,也影响到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不重视劳动教育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塑造。

尽管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之下,“学习好”已经成为唯一评价标准,至于学生劳动情况如何,已经没有谁来顾及。看看现在,除了学习,学生们基本上与体力劳动绝缘,学校里的保洁、绿化等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也都由专人来完成。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从来不涉及劳动而只看成绩,给师生排名次,也只看学生分数,从来不看哪个同学热爱劳动。如此种种,让同学们越来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尽管《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但是真正落实到位,并非易事。

要真正落实到位,笔者之见,一是要转变家长尤其是学校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目标由只重视成绩分数转变到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上来;二是必须改变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将是否进行劳动教育、是否热爱劳动也计入评价体系中。这样,学校才会重视劳动教育,教师才会布置课外劳动作业,学生才会有时间有动力参加劳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可以搞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也可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校内实践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校外劳动实践并督促学生多参与家务劳动。如此一来,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才会逐渐形成。

 

(《山东教育》2015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