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灵动的语文课堂

发布日期 : 2015-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烟台市莱山区莱山第一中学   杨晓艳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完美的绿色教学生态。可是对语文学习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相同内容过度重复,机械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过度拔高,偏题、怪题、难题充斥课堂内外;无视学生个性发展,一味增加难度等等。这些做法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是违背了和谐高效课堂要求。语文课死气沉沉,失了生趣,何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作为教师应该责无旁贷让语文课灵动起来,这也是我一直在尝试并思索的。

一、用戏剧表达文本

语文课要体现出文本特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与戏剧”是这样要求的: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拿《孔雀东南飞》为例,这首长篇叙事诗,如果逐句解读,会花费很多时间,很可能“劳而无功”,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我想不如让学生怀着好奇和激情来演示一番,我把这个任务提前布置了下去。等到一个星期之后,这堂课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学生非常认真地梳理故事情节、加工人物语言,斟酌细节描写,选的人物扮演得也很到位。焦仲卿替刘兰芝求情的那一段,仲卿苦苦哀求终没有说服“铁石心肠”的母亲,这个时候,仲卿的扮演者“扑通”一声跪在了“母亲”的面前!我们都被这个感人的动作震撼了,周围很多同学都流着眼泪大声鼓掌。为了一次表演,得把课本读多少遍?情节的展现、人物的拿捏,得增删多少次?几人的表演得有多少人在背后出谋划策啊?有这样一番深加工,再来看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等已是不言而喻了。再比如《哈姆雷特》一课,限于时间,我们选取了人物内心最纠结的时候和两个人物对战的时候这两个典型情节,并分组安排,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这样就比单纯的文本教学要有趣的多,要有意义的多。知识终有一天会遗忘掉,但形象的生动的东西却真真实实活在了学生心里。每每回忆这样的课堂,总会想起那些可爱的学生认真表演的样子。

安东尼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中说过:“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如果能用戏剧的形式唤醒学生的心理诉求,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用写作展现阅读

美国学者格雷夫基说:“孩子们是通过学习榜样(范文)亲自实践来学习写作的。”陶行知也有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叶圣陶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读完《我与地坛》,我和学生一起写感受。有的学生想起了《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有的学生想到了“感动中国”里的人物等,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学生作文:

和史铁生一起行走

打开史铁生的散文,朴素的文字从书中缓缓流出,我闻到了生命浓郁的芳香。

拳拳深情,一生执着。

面对至亲至爱的人,我们总以为他们的爱太廉价了,我们想要就要,“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却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想想我们那个张扬不驯、叛逆乖张的年代,我们“回敬”了母亲多少句嘴;贪玩“受罚”,露出了多少对父母的不满。可我们总是那么的无所用心,依旧我行我素。我们的父母呢?生儿养女一辈子,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却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们因我们的高兴而高兴,因我们的悲伤而悲伤,把一生满心满意的爱交给我们,无怨无悔。我想起了那位老母亲——姜春梅,28年坚持把高位截瘫的儿子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推他出去晒太阳,年复一年,从不懈怠;身患绝症的姚厚芝,舍下自己的救命钱,给孩子们积攒上学的费用,用超强的毅力在绣锦上为孩子们编织未来;“卖花老大爷”为给儿子治病,全然不顾自己的高龄,蹬三轮车踏遍了大街小巷,风雨无阻。在他们身上,任何“值得吗”的疑问都是多余的。全身心的付出和永无止境的爱,是他们永远的誓言。

教师下水作文(节选):

我想起自己少不更事的少年。多少次在暮光里,母亲满大街寻找我。但丁说“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便是母亲的呼唤”,可是我是如此贪玩,总是玩到夕阳西下才姗姗回家,那美丽的呼唤何曾被我注意过?每次回到家总被母亲训斥一顿,才稍稍有所收敛。在我的贪玩里,我又何曾看到母亲担忧的神色?长大后,时时想起那些曾经,可惜时间已不能重新来过。如今我只有在每一天平淡的日子里,深切体会,珍惜一切。不管生活多么忙碌,周末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已是我的必修课。

在散文里,学生不仅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更得到了精神视野的提升。且读且练,更是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水平。在阅读中练习写作,在写作中感悟阅读。让思考抵达自我心灵,让体验指点迷津。

三、用技术丰富课堂

现如今微课程教学方兴未艾,而这也正合了学生的胃口。丰富多彩的视频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跟上潮流,让课堂更加丰富精彩。

病句教学一向是我们不太“青睐”的,学生学习病句总是愁眉苦脸,老师教课也味同嚼蜡。恰在此时,微课程向我们走来了,这个微课程“真真”是好的。微课教学切入点比较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拿学习《搭配不当》这一课来说,通常教学都是把搭配不当的七种类型展示出来,而这一次我录了微视频。首先把在生活中搭配不当的现象中用图片展出,并指出搭配不当的危害,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说话”的重要性。然后在每一种类型后配以旁白和例题,在总结方法的时候,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并且适时地加以巩固练习。学生看到这样的微视频,非常新奇,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就随着老师的声音学完了这个板块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劳累的时候,可以听听背景音乐来个小小的放松,病句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硬骨头”了。

微课程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语文课堂兴味盎然。

四、用情境创设课堂

创设情境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活跃度。课前的导入就很重要。比如《劝学》,我用对联导入:“登高望远,假舆马以至千里,君子日日学则终成大业;顺风闻彰,假舟楫而绝江河,吾辈时时思即日臻妙境。”《琵琶行》以具有华彩的语句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而一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入境、晓理、动情”,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引入了《关爱失智老人》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位老父亲患了失忆症,他忘记了家在哪里,忘记了儿子的模样,但是在儿子带他出去吃饭时,看到桌子上的饺子,他直接用手拿了两个装在口袋里。儿子觉得丢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我儿子最喜欢吃饺子了。视频的末了,有一句话: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掉爱他的儿子。这个教学创设让学生第一时间想到了他们的父母长辈的爱,他们有着强烈的感受,自然会有感而发。在文本的结尾,又穿插了一首诗《当我日渐老去的时候》:“……当我外出找不到家的时候,请不要生气,也不要把我一个人扔在外边,慢慢带我回家,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多少次,因为你迷路而焦急地找你……”学生再一次深入体会文本,情感得以升华。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教学的“源头”就在于兢兢业业的备课中,在于孜孜不倦的研究中,在于活学活用的实践中,在于用一颗敏感的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感受生活。相信有这样一颗心,定能创设实现“妙思与智语齐飞,激情与实效共长”的灵动课堂。

 

(《山东教育》2015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