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的五个“多”

发布日期 : 2015-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袁承印

 

在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考虑语文的本色问题。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按我的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提高读写水平。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要从语文的角度教语文,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具体说要做到五个“多”。

一、多读,培养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私塾就是让学生读经、背经,很少开讲,学生却有很深的积淀,这就是多多朗读的好处。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经常大声朗读,方能学会抑扬顿挫,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受到文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同时也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方面,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书声的课堂不能算是语文课。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富有韵味。朗读的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可以自由读,也可以按要求读;可以普通读,也可以美读;可以单个读,可以齐读,也可以分角色读;可以读全篇,可以读重点段,也可以读优美的语句,等等。通过反复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领会课文的内涵,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记,积累知识

有的学生认为,反正教材上什么都有,上课只要听讲就行了,没必要记课堂笔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人做过实验,同样上课,学习同样的内容,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两倍。这是因为做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做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理解。做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对照笔记复习,系统、条理,也觉得亲切熟悉,复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做笔记还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大知识面。笔记可以记下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扩充,学生的知识就会水涨船高,越来越丰富。课堂笔记最好是记在课本上,便于保存和复习。

三、多思,提高能力

有人说,学校就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这话一点不假。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学会思考,让他们的头脑变得聪明起来。就语文来说,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重中之重。阅读能力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阅读都是重头戏。有人认为读名著就能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阅读名著和考试阅读不是一回事,你读的名著再多,也不一定会做阅读题。有人认为购买现成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做题来提高阅读能力,这也不过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因为许多阅读题都是东拼西凑的,质量并不高,做这样的阅读题往往是费力不少,收效寥寥。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立足课上,设计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用这种办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试想,如果每篇课文都设计一定的问题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多品,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是一座贮藏美的仓库,是古今中外美文佳作的荟萃,每篇课文又都是内容美、形式美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

有些课文可以品味它的内容美。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把春天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陶醉。教学这样的课文,就需要抓住每一幅“图画”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所描写内容的美点。比如“春草图”,可以抓住“偷偷”“钻”这两个词语,品味其动态美;抓住“嫩嫩”“绿绿”这两个词语,品味其色泽美;抓住“轻悄悄”“软绵绵”这两个词语,品味其触觉美,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美。

有些课文可以品味它的结构美。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从整体看,结构是总分总,从中间几个段落看,是并列式,构成的段落布局,结构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价值,碳元素按一般的顺序排列只能形成石墨,如果排列成八面结晶体,就成为金刚石。一个好的结构有时就能决定一篇文章的巨大价值。教学这篇课文,就需要抓住每段的段首语,体会段首语句式相同相近的特点,研究每个段首语的作用,再找出每段的布局特点,揣摩每段的行文规律,引导学生品味段落排比整齐匀称的结构美。

有些课文可以品味它的语言美: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把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描绘得生动传神。教学这篇课文,就应该抓住这些优美的语句,引导学生分析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效果,让他们知道,正是因为使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才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整齐而富有气势;再引导他们体会“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两个形容词的表达作用,告诉他们,运用形容词是语言描写的重要手段,品味语言,一定要抓住形容词。

品味美,欣赏美,学生就会在品味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语文的兴趣。

五、多写,读写结合

现在的写作怎么教?我认为,单在作文课上教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让阅读和写作真正地“结婚”,在一个锅里吃饭。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对保姆阿长的无比热爱和深深怀念,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教学这篇课文,就应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阿长的种种厌恶:背地里“切切察察”,睡觉摆成一个“大”字,成天絮絮叨叨,满脑子里是清规戒律,并且还爱打小报告等等劣行,可谓“抑”得厉害;再分析对她的敬佩: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令人讨厌,没有文化,甚至连书名都说不准的阿长,竟然给“我”买来了别人都买不到的《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谓“扬”得强烈。正是这一抑一扬,才使文章的情节陡生高峰,出人意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铭刻心中。试想,如果文章只扬不抑,只写买来《山海经》让“我”敬佩,其效果可能是不甚理想的。从而告诉学生,欲扬先抑是一种很重要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学习这种写法。《故乡》这篇小说,运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相貌变化,有力地突出了今不如昔的主题,教学这篇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对比的写法。这样的经典作品,如果仅学学字句,理解一下内容,就是暴殄天物。

选入教材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几乎每篇课文都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教学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有些地方是阅读、写作两张皮,分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抹杀了教材的示范作用,降低了教材的使用价值,好高骛远,事倍功半,这样的做法很值得反思。

目前,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许多老师已经认识到了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重要性。我觉得,“五个多”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只要做到“五个多”,语文教学就会美丽转身,较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