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在诗意中走完成长

发布日期 : 2014-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枣庄市第八中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教学是生活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促进身心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写作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再走进生活,品味生活中的诗意。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源头就是诗意盎然的生活。生活充满诗意才会使写作主题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才会获得独有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学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妙!

写作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在诗意中走完成长、实现成长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诗意地写作中走完成长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身处的环境。正如潘庆玉老师所说,“语文教育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个体进行审美的、精神的与人格的陶冶,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样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下,怀着一颗明快、阳光的心灵走进生活,与周围的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在感受到自身丰富健康的同时,也欣赏到他人的丰盈、可亲。为此,我们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春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原野;在节假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开展社区文化调研;举行演讲比赛,让有辩论爱好和特长的同学感受舌战群儒的快感,领会一山高过一山的唇齿功夫;有条件的同学可开办博客,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烦心琐事,对网络花草吐露愁思……这些引导能使每个同学都能努力地远离内心深处那个狭小的“我”,走向理想“我”的大天地。

一旦形成对生活的热爱,就不再会感到命运的沉重,前途的虚妄,也不会再执着于内心的忧伤。相反,会感到阳光洒遍每个角落,感到生活的流光溢彩。

比如一位同学的诗歌《梦想》——

梦想将开出一团团的绿/丁香和紫藤花照耀阴暗像星一样/夜色静穆得要微微颤抖了/树木在寂寞的唱歌/这样的夜里梦想悄悄地被唤醒/它半闭着眼睛做奇妙的飞翔/梦想呵/你的翅膀一定是雪白的/它的展开又是宁静的声响——/天仙一般缥缈的……

生活是复杂的,带着一颗灵动的、诗意的心,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上找寻到闪闪烁烁的美好,才能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与生动。这位同学的诗歌用色彩向我们描绘出梦想的温婉美好,用意象呈现着纯真灵动眼光看到的生活中的诗意!正如诗人洛夫爱生活,爱家乡,在越来越临近大陆时,心灵受到震撼,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一座远山迎面而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边界望乡》),表达“近乡情更怯”之意。

其次,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学习中的诗意,努力写出生活中的趣味。生活中不乏诗意,缺乏的是一双发现它的眼睛。不只眼睛,还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才能够与之产生共鸣。足球比赛胜利后,球员们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上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泪水流过脸颊,打湿衣襟,这是诗意。在博客上写下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这也是诗意……

拥有善感的心灵,才能写出生命中最细腻的感受,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感于寄人篱下的生活,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我们学校的西边山上,有座亭子,取名状元亭。下面这一小语段是一个同学写的:

校之西山,有一小亭,其名曰:状元亭。览观校园之胜,放眼四合,芳草青而草木盛,周有树木亭亭如盖。山下百步,有一湖,其名曰:静悦湖。涓涓流水与青青翠山,相得益彰。

山坡平缓,怪石嶙峋,徒行百步,游于此亭。亭周之景,可谓四时皆不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青树翠蔓,横纵成行,芳草萋萋,四时不灭。游于此,一花一石,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自建校始有此亭,观其貌,有飞檐斗拱,直挂青天,檐牙高啄,金碧辉煌。亭高三丈,鸟雀跳跃其中,亦已欢也。亭内画众矣,色彩斑斓,颜色艳丽,上下左右,浑然一体。亭立于山巅,有傲视群雄之势,必望我众生斗志昂扬,奋发图强。“今日苦读状元亭,来年荣登清华园。”

这段文字可谓“金光四射”,语言文白结合,情感极具张力。在当时的同题作文中,还有一篇也很值得推荐:

庚寅三月,我苦于功课,遂穿柳荫,沿静悦湖取道后山。小道青砖铺就,新栽树木,吐露新芽,方显春意之盎然。吾意本不在登山,而在陶情于山林之中,放纵于自然之界,以求遁隐于心,达然物外,岂不快哉!……

一座亭子天天在那里,每个同学都能看得到,但唯有有心的同学,善感的眼睛能够以所学倾吐情怀。英国的特布尔在他的《高效能教师的9个习惯》一书中指出,高效能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习惯,即用行为制造影响。用学生自身的写作行为调动起其足够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同学与之产生共鸣,这是调动更多的同学写出诗意,写出生活中的趣味的动力。

生活中的趣味是写作的重要素材,这种趣味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智慧和神奇美妙,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巧合、尴尬、意外,当这种趣味撞击大脑,不吐不快的感觉就再也控制不住了,势如决堤之水。

再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到教材、文本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更有诗意。“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当人们从儒、道、佛、墨、法的惦记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凝练的笔触学习刻画人物。如学习《方山子传》中的“庵民蔬食,不与世相闻”“俯而不答”“仰而笑”。《后赤壁赋》中的“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这些语句都抓住了人物最传神生动的一面。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读过的文字中生发出新的认识与品鉴。比如,学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后,一位同学就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怪特,吸引了柳宗元,他决心去攀西山,在山顶之上,他与杜甫一样,感觉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青山,白水,天际构成的画图,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他的心开始醉了,他的人也开始醉了。在一种超凡空灵的感觉陪伴下,他忘了一切,太阳、月亮早已不再重要。尽管夜色铺天盖地般地涌来,他依然留恋不已,不忍离去。

都道灵感是一瞬间的,他就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明白自己以前不叫游,现在,以后才真正地开始游!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管画画、写字、武功、音乐、舞蹈都在追求和谐,和今天构建的和谐社会大不相同,那应该是上升到了哲学的态度,追求一种意境!

……

心灵的飞跃,铸造了一个新的柳宗元,新的哲学家。

在学生笔下,“八大家”可以写,状元亭可以入文,眼中所见到的一切都可形成文字。这些在学生的心底轻轻荡漾,旖旎成纹。让学生拥有一颗充盈饱满的情怀,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选择诗意的存在方式。学生不仅攀登着创作的高峰,而且彰显着个性、创造力、生命力,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这样,学生在诗意地创作中,精神生态走向完满,生命完成成长。也就是说,生命正是在精神的诗意中完成成长的过程的。

最后,在不断地成长中,写出佳句妙语。高三意味着高中阶段成长高峰期的到来。这时候,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诗人情怀,那么我们对学生成长必需的高度、精粹、诗意上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三了,我们要提醒学生写出佳句。

今年冬日的一个早晨,我和学生正在做研讨,外面雪下得正浓。此时,我们正在探讨扩展语句题。突然,我灵光一闪,要求学生次日交词一首。学生立刻变得很雀跃,很兴奋。下面择其两首:

《乌夜啼》:

早雪拥洒枝头,色朦胧,雾凇沆砀寒气游。

席地雪,风啸过,薄冰留。何时冬去春来享融融。

《如梦令》:

风袭云卷摧裘,寒酒冷衾难就,不寐凭栏处,潇潇雪酒浓愁。明晨,明晨,应是雪消人瘦。

古诗词最易锻炼学生语言的纯粹性、凝练性,“雾凇沆砀寒气游”,没有一定的文言积累既不会懂得该句的意思,更难以表达出这样雾气濛濛,流荡着清寒之气的语句。“不寐凭栏处,潇潇雪酒浓愁”一句,用“潇潇”来表现有风夹雪的外景,因愁带酒的情感,自是十分准确到位。再如,一位同学在《书写汉字,保护文化根脉》一文中写道:“汉字是仓颉美妙的灵感,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像磁力般的向心力必然常在,因为每个方块字都是一片天地。”看看眼前的汉字,“每个方块字”可不就是“一片天地”吗?

不仅是要写出诗意美好的语句,还要写出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这也能看出学生的思想境界。比如高三的一位同学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站在别人屋顶看星星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星空的浩瀚寥廓;不敢尝试生命不同精彩的人,永远也体味不到‘梦想’二字的铿锵有力。”另一位同学则写道:“常立志者并不卑微,只要他永远地前进着。”这些语句都能够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中不断实现提炼,在对纷繁意象的思考中继续获得提升,并最终凝练成一两句话,借助着句式,表达出顿悟。

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诗意地写作并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而在于借助这样的方式,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抒发细腻的情怀。同时也应看到,这样的方式是三年一个成长阶段。可以说,任何一次的写作,都不可能完成对这一成长的期待。这种写作活动在于以诗意充满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在于在阶梯式的写作中走完各阶段的成长。

诗意的写作,最终实现的是诗意人生。这样的写作,能够让学生获得强烈的自我满足与价值认同感。让他们感受舞弄天机云锦的喜悦,剪裁妙处的高明。这样的写作是高效的,是智慧的,是有创新品质的,是振奋精神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写作是一段在精神的诗意中走完成长的过程。

 

(《山东教育》2014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