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角度教语文
发布日期 : 2013-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袁承印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有的老师要问,教语文不从语文的角度还能从什么角度?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许多时候并没有从语文的角度,而是从文本内容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教散文,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上,而很少研究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教小说,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而很少研究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手段刻画的;教说明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说明内容的理解上,而很少研究课文是怎样说明的。说得尖锐一点,我们在许多时候没有把文本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语文课充满了思想内容味而缺少语文味,把语文课几乎上成了思想教育课。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而是觉得教语文应该首先把文本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多从语文的角度,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教语文
一提到语文知识,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宪法”。虽然这八个字的提法不是十分科学,但基本涵盖了中小学语文的大部知识。学语文首先要学习字、词,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更应该把字词教学放在首位。句式特点、篇章结构,也是不能不学的,不知道什么是陈述句、感叹句,看不出文章哪是总,哪是分,是说不过去的。语法、逻辑知识虽然考试不直接考,但也经常间接考。不知道主、谓、宾,修改病句就会犯难,仅靠语感是不够的。不会逻辑推理,排列句序就容易出错,写作文就可能会杂乱无章。修辞方法和文学知识考试已是家常便饭,就算考试不考,平常生活中也是离不开的,这些知识都需要学。另外,还有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标点符号、朗读节奏等等,无论是否包含在其中,都是经常用到,考试常考的知识,不学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知识意识,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多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方案,尽可能把语文基础知识穿插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好各种语文知识。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知识如果欠缺的话,就需要补充,比如小说的概念、三要素、小说的分类、人物描写的方法等等;其次要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第三要掌握这一课的生字词语;第四要学习这一课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种描写;第五是几个精彩的比喻句;另外还有省略号的用法等等,都可以作为这一课的语文知识。如果不学习这些知识,而一味地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对学习语文来说,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二、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教语文
阅读能力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阅读都是重头戏。有人认为读名著就能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阅读名著和考试阅读不是一回事。阅读名著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与考试阅读关系不大,你读的名著再多,也不一定会做阅读题。有人认为购买现成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做题来提高阅读能力,这也不过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我们知道,阅读资料里许多题都是东拼西凑的,缺少专家的严格把关,质量并不高,做这样的阅读题往往是费力不少,收效寥寥;再说,这样的阅读资料一般都布置为作业,而现在许多学生对作业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真正认真做的不是很多,白白浪费金钱和时间,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很少见。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立足课上,设计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用这种办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教学《孔乙己》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
3.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4.“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为什么重复出现,其用意是什么?
5.文末一句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两大能力,前两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后三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如果能正确地回答出这几个问题,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试想,如果每篇课文都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何愁不能提高?
三、从品味欣赏的角度教语文
语文教材是一座贮藏美的仓库,是古今中外美文佳作的荟萃,每篇课文又都是内容美、形式美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朱自清的《春》,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把春天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陶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写赵州桥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古朴美观,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被他描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虽然是篇说明文,却写得生动优美。语文教学就应该品味这些美的语言,欣赏所描写的这些美的景物和美的事物。教学《苏州园林》,除了教学说明文的知识以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品味欣赏。一是内容美:从整体看,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建筑、假山、池沼、树木、花墙、廊子、门窗等局部看,也都是一幅幅美的图画。教学这篇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苏州园林的这种图画美。二是结构美:从整体看,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结构,中间几个段落是并列式,构成了段落排比。这种结构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教学这篇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欣赏这种结构美。三是语言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整齐的排比句,令人赞叹不已。“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整散结合,富有诗情画意。教学这篇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种语言美。
目前,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许多老师认识到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重要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按我的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提高读写水平。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要从语文的角度教语文,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山东教育》2013年6月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