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善于听“杂音”

发布日期 : 2013-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仇光楼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者,其思想言行无不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走向。校长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全局的高度、开放的情怀,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听“杂音”,就会减少“知音”。所以作为一校之长务必做到:

首先,要有倾听“杂音”的胸襟。温家宝总理6月份与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座谈时所说的一番话,对所有领导干部无疑是一次警醒。他强调,领导者应有听取和包容不同意见的雅量,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说成噪音、杂音,而应善于从不同声音特别是批评性意见中汲取智慧。因为批评性意见可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更加重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

因此,校长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也不怕听到对自己的批评,不怕在群众中丢“面子”、丢“官架子”,敢于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只有这样才可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

但是,时下不少中小学校长喜欢听恭维、奉承、褒扬的话,不愿意听不同意见和反对声音,从而导致学校召开的有关会议往往成了校长的“一言堂”“独角戏”。会议上没有“杂音”,表面看上去很“和谐”。其实这种“和谐”的背后却可能蕴藏着种种不满甚至愤懑,时常暗流涌动。特别是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方面,校长如果不善于听取学校绝大多数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个人说了算”,更容易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政策的执行,还可能使校长本人陷入“孤家寡人”“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

其次,要畅通倾听“杂音”的渠道。走群众路线,对各项重要的决策都要多方征求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评价、决断。

如果我们的校长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只是听取汇报,那真正的问题就很难发现。校长经常到各个处室、办公室走走,深入教室听听课,可以拉近与师生间的距离,及时了解第一手的信息。坐在校长室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是怎么也发现不了问题的。只有深入师生中间,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学校各处室,深入班级、社区,通过观察和访谈,虚心听取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建议,甚至是“牢骚”“怨言”,才能找到学校管理中的缺陷、漏洞。

另外,还要有善于鉴别“杂音”的慧眼。“杂音”是一付清醒剂,能使人头脑保持清醒。校长要善于从“杂音”中汲取智慧,才能耳聪目明、博采众长,广纳谏言、廉洁自律,确保决策科学、民主。善听“杂音”,从根本上减少“杂音”和“噪音”。

“杂音”里是非曲直应有尽有,真假善恶都可能听到,这就要求校长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辨别真伪,为我所用。从“杂音”中听出“门道”“学问”,听出执政理念、管理智慧。教职工的牢骚、议论,往往来源于其本人利益本位的角度或看问题的片面性,可能存在不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宽大为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现其“杂音”中的片面的一面,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主动性和指导性。同时这些“杂音”中,往往蕴涵着学校管理的新策略,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恰恰是被校长忽略的、需要改进的问题。重视教师的“杂音”,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决策。学校一系列制度建设要自下而上,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反复研究,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让制度体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利益,这才是和谐校园所需要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校长要避免决策的失误就要善于倾听各层次的不同呼声,尤其是各种“杂音”。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众思,聚众力,择正道,出政绩。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