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量化 考核的忧思

发布日期 : 2013-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招远市邵家初中   兰吉胜

 

我们目前使用的评价教师的办法——绩效考核,又叫目标管理(Manage- ment by 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绩效考核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企业。如资本金融类企业、高科技企业、咨询、管理类企业、集团公司、商贸公司、制造业管理层等,并不适合公益类团体,如教育。

不能否认,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良师,但也有许多教师在现实考核的压力下,单纯追求分数。教师眼里只盯着学生分数,把学生物化,而不是当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在排名考核的情况下,教师自然会把压力下移给学生,加剧应试教育之风,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甚至弄虚作假的事情也由此发生。

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事业。教育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不是面对工厂的机器,不是成群饲养的猪牛。可以说教育的德、智、体、美四个任务基本是无法量化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品德是80分,或者95分,这都是些什么概念呢?有多少意义呢?

一个人的体重可用重量单位来衡量,一个人的身高可用长度单位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商也许也可用数值来衡量。但如果让你去寻找一个个准确的数值来衡量一个人的责任心、爱心、与人交往能力等等的多寡高低,你也许会愁眉不展、张口结舌,因为古往今来都不曾有过这样成功的先例。

既然如此,那用那些一个个看起来也许很细化、很科学、很公平的短期考察数值来评价一个人(教育者)对于另一群人(受教育者)的教育有效程度,恐怕就不免有些烦琐,有些武断,有些不公了!

以德育来说,一个人的品德、人格、心胸、信念、境界、心地等等如何量化?本来无法量化,而勉强、轻率、胡乱量化,一定是荒唐的。品德、人格、心胸、信念、心地(德育)没法量化,审美趣味、境界(美育)也没法量化,身心健康(体育)也很难准确量化。只有教学成绩(智育)是最容易量化的。

在考试排名的紧张焦虑的气氛中,教师的教学动力只剩下担心落后的恐惧心或者要压倒别人的贪心、争斗心,至于对学生终生命运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全都荡然无存。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氛能使原来自私的人变得不自私,使平庸的人变得高尚。而我们目前的考核制度却正相反——那空前激烈、叫人喘不过气来的统考排队,那目光狭隘、分分计较的考核,能使一个本来不自私的教师变得自私,使一个本来善良的教师变得狠毒,使一个本来志向高远的教师变得鼠目寸光,使一个本来心胸宽阔的教师变得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我觉得教育部门的领导,主要责任不是等着给老师打分,而是给老师指导、安慰、关怀,营造一种教育气氛,一种和谐的善意的教育气氛,一种教书育人的庄严氛围,唤起教师心中光明的一面,而不是利用人性中阴暗自私的一面,不断地强化凸显这种自私狭隘的阴暗面,把教师都塑造成自私狭隘的人——请注意教师是来教育人的人啊!教师只有这样的心胸,那么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可想而知!

完全用工厂里的一套来管理教师,完全忘了以人为本,把教师当成毫无自觉能力的牲畜一样的人来管理,结果会如何?

评价不应过分量化,要人性化,目的在于激励。唯有学校管理观念的彻底改变,中国的基础教育才有希望,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山东教育》2012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