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惑

发布日期 : 2010-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邹平县黛溪中学 赵东晓

  题目告诉大家,笔者已年届不惑,但还未达到圣人所说的“知者不惑”的境界。


  一惑:学如不及


  世界在变化,我在做什么?教育在发展,我该怎么做?


  每当触问灵魂,都会一阵心悸,惶惶不可终日。子云:“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这样的文化巨人、天才教育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一介凡夫教书匠?行走讲坛十九年,且教且学,且行且思,一路走来,仍然感到自己的浅薄。每天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我不敢懈怠,更不敢误人子弟。


  如孔子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无往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为自己开出了“药方”———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为我指明了道路。在好书的浸泡下,我的底蕴日渐丰厚,知识日渐广博,课堂教学愈发灵动而充盈。最喜欢西汉刘向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与好书亲密接触的日子里,在“善读”中,我的心灵逐渐变得高贵起来。“三更有梦书当枕”,享受读书,脱离肤浅,走向博大;远离鄙俗,走向高贵。在享受书香气韵中,生命变得温润而厚泽。


  大河上,那位先贤不无惋惜地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困惑中,我选择了读书,不仅用以解惑,亦是为了向先贤孔子做一次精神上的靠拢。


  二惑:业有不精


  我是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的。事业与职业有何不同吗?有,天壤之别。职业为谋生,事业是乐趣。十九年来,我在教书育人这块乐土上精耕细作,唯恐产量不高,对不起厚土苍天。


  源于心灵的困惑,需要物质方面的药方———实干。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是中国的古训。对于教师来说,既要会说,更要会做。事业需要奉献,需要创新,需要忠诚。何谓“忠”?就是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做到尽善尽美。备课、上课、批作业、做学生工作,诸如此类的案头工作琐碎复杂,闷头苦干,缠绕其中,机械重复,结果将会身心疲惫,流于肤浅。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维,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处,人人是创造之人。不仅甘做老黄牛,还要会做“孙悟空”,在细节中成就学生,发展自己。形成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提高”的良性循环,于平凡中见出不凡,眼光长远些,行动低调些,不妨学学陶行知,也来一个“每日四问”:今天是否做了无聊无益的事情?今日事今日毕了吗?今天充实而快乐吗?明天打算做些什么?


  爱它,就要做好它。


  四个重量级的歌星,他们纵贯台湾乐坛三十年,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实力、粉丝、业绩。与他们不菲的业绩相吻合的是他们已经不菲的年龄,四个人的年龄加在一起一百九十多岁。然而,就在2009年,他们却突然组合在一起,强强联手,组成了“纵贯线”乐队。一切从零开始,一切还是未知,一切还都在创业中……


  他们就是: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


  这,就是敬业。不需要什么理由,因为爱,对艺术的爱。


  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答案。


  三惑:“八九”之扰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教师是凡人,凡人自有凡人的烦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最难。我为自己开出的药方是:心态。


  宋人的笔记中记载过佛印与苏轼的故事:苏东坡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大笑,戏谑地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佛印无语。回家后东坡向小妹炫耀,却被绝顶聪明的苏小妹一语道破天机。她说:“参禅的人最讲究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心中有佛,眼中自然有佛,你眼中有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关键是从中得到什么。面对种种琐屑的工作,面对种种检查、活动、考核,如果一味沉浸在应付与苦恼中,每天去上班如临大敌,那教师的生活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建设,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对人对己都有好处。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如果每天夹着书本去上课,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那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不了学生”。下面就有请魏书生老师为我们来解惑吧:


  当面对一位懒惰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勤奋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当面对一位懦弱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坚强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当面对一位狭隘学生的时候,必须感到一个豁达的学生正在这位学生的心中……由此想来,我们便不会把力气花在埋怨指责学生的无效劳动上,才会叮嘱自己不断增强教育能力。


  当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定设法寻出那个一个问题有一百种办法的自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之年的我却“惑”出不穷。“不惑”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而“惑”亦是一种智慧和勇气。教坛追梦十九年,因“惑”而生动,因“惑”而“得福”无限,享受无限。


(《山东教育》2010年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