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发布日期 : 2021-10-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实验中学 魏方彬
比较阅读法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朱熹在《朱子语类·论读书》一文中提出“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这里的“比并”和“合辩”就是比较阅读的意思。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仍需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有效运用。比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方法,比较有“比同求异”和“比异求同”两种,引入阅读领域,主要是针对当前学生浅表化阅读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融合多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文本进行分类,也可以共同进行文本推荐,或者结合单元主题、课外阅读语篇组织成一个阅读单元。师生互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阅读的多元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于文本内容的选择又不能太过于随意,要有效引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以此提高比较的针对性。
首先,基于同一类文体,指导学生有区别地阅读。在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文体意识。拿过一篇文章,先要判断它的文体,再尝试有技巧地阅读和提炼,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体意识的树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体的一些综合性知识。在同类文体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描述对象、立意表现、行文层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使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有效借鉴和把握一类文体的写作方式。例如《三峡》和《岳阳楼记》都是非常典型的写景散文。在《三峡》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把握三峡的雄奇险拔和清幽秀丽,通过了解这种典型的景物描写方式,引导学生在对三峡景观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再试着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从语言结构、描写角度等方面,让学生感受三峡特点,使学生对其景心生向往,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岳阳楼记》与《三峡》在写景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它也写到了岳阳楼的湖光山色和非凡气势,但是在描述岳阳楼本体的内容上,又加入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这几点有机结合在一起。比较阅读的展开要能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从文体、内容、主题、形象结构、表现手法、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阅读和比较。
其次,基于同一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例如教材与“莲”相关的语篇非常多。自古以来,“莲”就是高洁的象征,历代名家都喜欢以“莲”入文。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相关课文就有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渔的《芙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另外,课外也有一些相关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种不同文体的与“莲”相关的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对莲的描述的异同。相同之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洞见“莲”的特点,而不同之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怀、写作手法的不同,进而使学生形成更加连贯的比较思维。
再次,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相似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例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与鲁迅的《孔乙己》,他们都选择了读书人作为主人公来展开描述,相同点是主人公都深受封建社会腐朽科举制度的影响,并且人生都是悲剧。而这些悲剧人物也各有各的不同,范进在形象上更加疯癫迂腐、懦弱麻木;孔乙己则是一个更为底层的潦倒童生,他无所事事但却自视清高,他的身上有很多引人发笑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背后又深刻反映出社会和人性的薄凉。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详细琢磨这两个人物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探究影响他们命运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对比,让学生对文章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情感进行深入把握。
最后,除了在不同文本之间进行比较之外,在同一篇课文之中,对于其中的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等表达手法,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同一篇文本,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赏析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时,学生阅读过程中就提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而木兰梳妆时,则是“当窗理云鬓”,都是梳妆,为什么要用“户”和“窗”两个词呢?是为了避免重复吗?从这个细节入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户”与“窗”在内涵上有何异同。在古文中,作者用“窗”就是指我们现代的“窗户”;而“户”在古文中并不是指窗户,而是指住户、人家、门户、出入口等。如《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处“户”也是指供人出入的大门。《木兰诗》中的这一细节,反映出阿姊听闻妹妹即将回家梳洗打扮时,也会时常向门外张望,一句“当户理红妆”充分反映出阿姊盼望妹妹归家的喜悦与迫切。
初中阶段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典型的写作手法,比如对比、衬托、象征等,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一项重点。一些外国作品的引入,像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都是非常经典的篇章,学生在文本阅读的时候容易被其中的故事吸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想一想作者是如何通过多个人物形象来反衬人物性格的,进而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山东教育》2021年9月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