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体验式德育在探究课中的应用初探

发布日期 : 2021-10-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孙忠华

新教材注重“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学习任务教学强调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和德育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还要让他们能够结合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去体会、去思考,把传统运用到当下,把知识学活。本文以探究课《氓》为例,谈谈传统文化体验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古诗文的探究性学习,要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内以及向课前、课后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文本内知识素材的组织和挖掘,或者多个文本(素材)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代优秀作品主题意义建构抑或重新建构,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作品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想感悟水平。它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立体的阅读学习方式。

一、体验探究题目的设计

体验探究题目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习得性乐观”,要在充分解读文本的文化价值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获得表层的感官愉悦和在认知评价基础上产生的心理享受,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探究课《氓》设计了如下的小组探究环节。

第一环节:营造课堂气氛,导入课题

学生回顾展示古诗词里写爱情或者闺怨弃妇的诗句,然后通过PPT显示预习内容,学生齐读。

PPT显示:

1.表达爱情的诗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鼓吹曲词·饶歌十八曲·上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2.表达思妇闺怨的诗句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李璟《摊破浣溪沙》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温庭筠《望江南》

古人虽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欲何去。

———顾况《弃妇词》

教师借诗句导引:从古至今,爱情曾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终生期许;曾是“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忠贞不悔;曾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痴狂执着;更曾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相随。然而几乎是转瞬之间,天崩地裂,爱情变成了一声叹息,“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变成了一丝惆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变成了一抹哀伤,“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变成了一份哀怨,“今日妾辞君,辞君欲何去”。所有的美好都在瞬间变得苍白,变成云烟消失在无垠的远方。是什么让爱情走进了坟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发生在淇水边上的一段爱情婚姻故事,看看能不能解开这道永恒的爱情与婚姻谜题。

【设计意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两组古诗词,从爱情的期许、盟誓、执着与不悔,到相思难断,爱恨难解的无奈等待直至肠断情逝,对比鲜明。用经典的爱情诗词导入,营造氛围,且这两组诗句的主旨情感与教材文本的情感有着天然的呼应,教师的诗化导引又将本堂课探究的核心直接点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鉴赏,点燃探究的激情,进行传统文化的体验式熏陶。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体验探究开始代入。

二、体验探究水平的推进

心理学家假设,每个人都存在着一条先天遗传的积极基准线,当一个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他的积极体验的基准线标准就会提高,也就是说个体会对自己提出比以前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体验探究式学习亦如此,要有推进学生体验探究水平的驱动问题。

第二环节:诵读品味、整体把握

展示探究问题之一: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另拟一个标题,并简述缘由。

先由学生讨论、发言,阐析自己的标题设计,然后互评互议,存优去劣。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最终从两个方面来拟题:

1)从诗歌的主题内容角度拟标题:

《弃妇吟》《情逝》《淇水诀别》《爱之殇》

2)从诗歌的意象象征角度拟标题:

《桑陨》《伤淇水》《淇水行》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诗经》篇章皆截取篇首词语做标题,让学生根据诗意,另拟标题,既能让学生整体把握全篇内容,又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发现。

第三环节:细读文本,探究形象

展示探究问题之二:依据文本,把握细节,探究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品读诗歌,探究两个问题。

问题一:男子婚前到婚后的变化在诗中有何具体的表现?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女子的痴情在诗中有何具体表现?面对男子的变心,女子内心的感受如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两个问题,意图让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展开发现探究之旅。由男子婚前婚后的变化去分析变化原因,由女子痴情、怨愤终至决绝的情感变化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以见仁见智,直接导向婚姻悲剧产生的根本,为下面的深入探究张本。

在这个环节中,感官愉悦与心理享受是同时发生的,它们之间能相互促进。也就是说,感官愉悦的增多也有利于心理享受的形成,在心理享受状态下,学生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感官愉悦。可见,体验探究题目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传统文化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不论是感官愉悦还是心理享受体验,都要注意让学生不仅仅有短暂、强烈和不可预料的一次高峰体验,更重要的是趁热打铁,让其能有持续平稳的、宁静而平和的高原体验。合作探究题目的设计有篇章意识、单元意识、学期意识、学年意识,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体验探究水平的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展个体良好的自尊是实现积极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德育重在渗透。体验探究水平的提升形成学生自我认同的尊严感。那么,何为课堂尊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尊严是一种个体自我评价后作出并长久保持的一种对自己持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性的一种认同程度。自尊按照情感成分来分,包含了两种明显的情感:归属感和控制感。

在探究体验活动中,无论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都会被尊重,这跟观点正确与否无关,与成员个体地位是否被认同有关,这就是学生个体的归属感。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每位同学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产生“我在做”的感觉,不等同于“我做得好”的感觉,它强调的是一种操作和创造过程中的感觉,这就是控制感。如:

第四环节:深读文本,再探辞章之美

展示探究问题之三:探究三个意象和一个叹词,体味诗歌手法和词韵之美。

1.诵读34章,探究比兴手法的运用。

2.示范朗读56章,探究:

1)意象在文中的内涵,鼓励学生质疑。

26个叹词“矣”表达了女主人公丰富的情感,试加以探究。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深入文本,还要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意象、一个叹词,引领学生进入辞章手法的审美空间,在美的诵读中探究,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中鉴赏。

第五环节:关注人物命运,烛照现实人生

布置课后作业

“‘氓’或者‘女子’,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引领学生构建健康的爱情观,把人格教育巧妙地渗透在对经典的品读之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构建了崭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了“感知”“理解”“评价”,保证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鉴赏。从体验式德育渗透来看,整个交流没有出现无价值的信息,并且小组1到小组4的观点出现顺序非常符合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让学生有渐入佳境之感。这样的交流安排,会让学生对自己思维水平要求更高,促进体验探究水平整体提升。

在体验和探究活动中,引领学生关注人的命运,既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命运,烛照现实人生。而学生思维的深刻、见解的独到、语言的精辟,何尝不是教师自身学养的浸润濡染?学生得到了高尚情操的陶冶,培养起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为师者教育的理想情怀就在不知不觉中氤氲开来。

 

(《山东教育》2021年9月第3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