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戴花君莫笑,鬓华虽改心无改

发布日期 : 2020-04-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白发戴花君莫笑,鬓华虽改心无改

    ———《醉翁亭记》中“乐”之根源探究

东省济南燕新中学      

北宋景祐三年至庆历四年这十年,集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欧阳修历经夷陵之贬、滑州外放、第二任妻子辞世、第一任夫人所生之子夭亡诸事,间之至友钱惟演、谢绛先后离世,人生之路甚为坎坷凄苦。庆历五年,欧阳修再贬滁州,却写出《醉翁亭记》这一以“乐”贯穿全篇的佳作。在如此严酷的生活环境下,遍及全文的“乐”不禁令人生疑,这到底是欧阳修发自内心的快乐,还是一种强颜欢笑的假象?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曾遇到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追问。细究欧阳修的成长经历、精神追求及“乐”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乐”是欧阳修彼时内心充盈的真实感受,是其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写照,更是其坦然面对困境的人生理念与追求的体现。

一、成长经历———往事悠悠,金针线线功难敌   

欧阳修三岁失怙,年幼的他不得不面对求学的困境。母亲郑氏毅然决定画荻教子,在困苦中坚守、努力,完成了对欧阳修的启蒙教育。母亲的温婉和坚韧不仅让欧阳修拥有了一个平静而幸福的童年,更在他的性格里注入了乐观积极的底气。

敬惜字纸的乡野借阅,夜以继日的抄书装订,求知若渴的奋发图强,使欧阳修在阅读中结交好友、明了事理,在习作上更是日益文笔老练,有如成人。欧阳修在十六岁时走上初次应试之路,却以落榜遭遇人生的第一次失败。天圣四年,十九岁的欧阳修再次名落孙山,几日闭门不出,不眠不休细查文章的纰漏,并找老师与前辈诚心求教,终在胥偃的指点与保举下就试国子监。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天圣八年,欧阳修在连中三元之后的殿试中却只获得十四名。中正达观、处世直率的他在知晓成绩原委后,性格愈发安谧而沉稳,文辞越发卓尔不凡。

少小失怙,自踏上求学之路起,坚强与乐观是欧阳修始终如一的选择。人生早年所经历的一切早已确定了他乐观的人生基调,突至的逆境中,他亦能坦然品读圣贤书,泰然面对骇浪惊涛,淡然处理人情世事,全然沉醉山水之美,万事万物折射在柔韧旷达的心灵上,幻化出的是不尽的良辰美景。

二、价值取向———困有亨之理,穷当志益坚

“诗言志,歌咏言”,审视一个人的文字,便能窥见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实际上,早在夷陵之贬时,欧阳修就曾劝诫同样面临贬谪命运的余靖,提到古今多数受贬谪之人面对人生逆境前后的矛盾言行,就连自己推崇的韩愈立朝刚正、犯颜进谏、敢于杀身成仁,但一到贬谪地便写出《潮州刺史谢上表》这类戚戚怨嗟的文章,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普通人一样。欧阳修明确表达对此类行为的惋惜与批评。对他人的批评与告诫源自欧阳修一贯的信念坚持与价值追求,由此可知,即使身处困顿穷愁之境,欧阳修不愿亦不会做哀戚怨嗟之“庸人”,写不堪穷愁的庸人之文,而要做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志坚定、胸襟旷达、以天下为己任、不断求索的真正知义者。

正是在滁州,欧阳修提出他著名的“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观:“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强调生命的困顿磨折与失落沉痛对“穷者”是一种激发、一种启迪、一种淬炼;而这也标志着能以更平和的理性认知和更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接受人生旅途的诸多风雨波折。

忘怀个人得失荣辱,淡然平和,勤于职守、奋发有为,是欧阳修的为官为人之道,也是其一生处事处世的践行准则。即使在其屡遭贬谪终被再次起用的晚年,他写下“盛游西洛方年少,晚落南谯号醉翁。白首归来玉堂署,君王殿后见鞓红”,依然没有怀旧情感的宣泄,没有感伤的评论,词句间洋溢的是晚年时忆念起盛年的平和与淡然。如此境界的欧阳修又怎会甘于沦为命运的奴仆,在被贬时怨天尤人,违背自己的心志与追求呢?

三、怡然自“乐”———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纵观欧阳修的成长历程,愈挫愈勇、旷达乐观是其人生的主旋律,其一以贯之的文学创作观更是坚持对积极向上、担当作为的人生准则的追求与践行。横向剖析《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则不难发现所观所历皆呈现为乐,只因心中有乐。

(一)山水之乐: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欧阳修谪居时期的诗文多表现出一种稳定、平和、积极乐观的心境,其总会在穷山边荒中感知并描绘出山花缭乱、鸟声绵密、风景奇丽的别样风景。“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林盛花香,清音琅琅,悠游山水美景,不觉沉醉其中,竟致酒量甚佳的“醉翁”“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沉醉之山水样貌其实早已从眼中的山水脱胎而出,字字句句描摹的是心中的山水,欧阳修不滞荣辱、乐观豁达、积极调节人生低谷时期的心态和生活;山水浸润人心,无所凝滞,开解人性,启迪人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章表面在写景,其实句句都在写自由快乐之情。欧阳修眼中的山水是有情的、有智的、有灵的,与如此可爱可亲的山水终日相处,乐亦无穷。苏轼所作《醉翁操》中的“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便是对欧阳修醉情山水、无限喜乐的有力证明。

(二)与民同乐:但有居官沉醉乐,不知何处是他乡

作为一代儒者,为国为民、积极作为是欧阳修毕生的理想。欧阳修早年举进士第时的应试论文《贾谊不至公卿论》即表现出关心国政的拳拳之心;《原弊》一文更是提出以“农者,天下之本”为治国之本,强调“务本以兴农”“节用以爱农”,推行“宽简”的政策,以农为本,休养生息。欧阳修在滁州时,对政事实行“宽简”的政策,处事宽容、简化,遵循人情事理,将一方政务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定自足,生活和乐,“小邦(滁州)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勤政爱民的太守,目睹“负者歌于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起座而喧哗”等物丰人和的安宁景象,心中的理想蓝图逐步实现,这位“苟能如此,殊无谪官之意也”的太守岂能不乐?

(三)为文之乐: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在《醉翁亭记》中我们看到了沉醉山水的醉翁,与民同乐的太守,欣悦成文的欧阳修,无论作者的身份怎么变化,我们感受到的始终是一种轻松与欢愉。这种轻松自得、悠然自适、情韵绵邈的情调源于“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之骈散结合的体式,源于虚词“也”“者”“而”的反复运用,特别是二十一个“也”字的创造性运用,构成全文反复咏叹的句式,强化了文章的抒情气息,使文章成为“六一风神”的重要代表作。然而这样一篇为众人称道的文章却是在欧阳修游戏为文的愉悦中创作的。东坡曾说:“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自以为奇特也。”“玩易”之辞,言外是欧阳修本人也不以为意的戏笔,“盖戏云耳”的安闲愉悦的创作心态则反映其面对命运之不济不耿耿于怀的平和与旷达。恣意随心,放牧文字,不拘体式,尝试文学的创调与破格,如此洒脱自在,文章太守又怎能不乐在其中?

欧阳修人生的种种困苦是历史现实给予的,但旷达乐观、积极作为却是欧阳修的主动追求,这是他早年经历磨砺的韧性使然,是他变通进取的豁达使然,是他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使然,是他忠实内心的文学创作使然。而这一切在文章中就体现为随遇而安、铸不畏逆境的平和心态,怡然自得、凝醉情山水的乐观精神,简政爱民、扬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山东教育》2020年3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