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叙述下的脉脉温情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冷静叙述下的脉脉温情

    ———初中教材鲁迅作品的人文关怀及其表达浅析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      

鲁迅的文章因其时代因素、颇多隐喻、曲笔手法再加上语言晦涩等原因,让很多人读后难于理解。大概是为了关照年轻人的健康成长,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亮色,初中教材所选的鲁迅的文章还是与鲁迅许多作品的冷峻风格有所不同,在冷静的叙述下充满了脉脉温情,流荡着积极的色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有这么几点内涵值得我们细细体会、深入发掘,从而逐渐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那些独一无二的文本。

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硬汉的绕指柔情

与最能代表鲁迅“民族魂”精神的杂文文笔犀利、批判揭露入木三分不同,在初中教材中选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中,鲁迅先生似乎抛却了热血贲张、怒目而视的面孔,反而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于夏日的晚上,与几个孩童坐于院落中的老槐树下,娓娓而谈,为他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不再以“立人”、警世来示人,反而俯下身来,表达了自己对小人物的关怀,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展现了一位硬汉不多见的绕指柔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到家里的野草园玩耍,夏日去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冬日去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以及捕鸟,这些趣事是那么充满温情、令人留恋;即使孩子们最不喜欢的私塾生活,现今想来也是充满了折蜡梅、寻蝉蜕的乐趣和借机溜号、做戏画画的自由,令人莞尔之余又心生感慨。《社戏》中伙伴们撑船看戏、夜归煮豆的图景仿佛穿越了时空,立现于我们面前。而《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一句“(迅)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闻其声如见一位和蔼微笑着的邻家大妈,读来令人感叹不已。即使是肃杀意味较浓的《雪》,其对童年江南冬天生活的描写,也透露出难得的儿时欢愉时光……这些充满温情的情节,既是文本中所表现的,又与当代中学生的趣事同而有异。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其中的情感、精神内涵,是很容易让学生喜欢其中的故事,进而喜欢阅读、了解鲁迅作品的。虽然我们的文学史有一段时间特别强调“文以载道”,但回归文学本身、不千篇一律地泛政治化解读鲁迅其人其文,不也是一种有效学习鲁迅文章的途径吗?

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鲁迅先生用他的笔把我们带回了他的童年、趣事,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这些看似庸常的琐事趣事,使鲁迅先生一改那忧国伤时的“斗士”色彩,使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真的猛士”永远是“真的猛士”,鲁迅先生对恶的、丑的事物的批判永远是那么不遗余力。

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少年时代,他也要写每日“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在这路途中,大概可见世人的真面目”。少年时代如此凄凉,那么中年呢?在《故乡》中,他写尽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昔日的刺猹小英雄成了辛苦麻木的木偶人,昔日的挚友现在讷讷地叫自己“老爷”;曾经的豆腐西施红颜褪尽,变身为尖酸刻薄的“圆规”,堂而皇之地“顺”走母亲的手套;只有孩子们依旧天真,虽不知未来如何但现下相互亲近并无隔膜———距离故乡近了,心却远了。农民和市民是这样潦倒,那么读书人呢?看看一心进学的孔乙己吧,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瘸腿爬行的孔乙己只不过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孤独的背影……

在教学实践中,辩证地引导学生发掘出鲁迅文章中的诸多内涵、不同视角,对于我们认识、了解一个全面的鲁迅大有裨益。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熟悉鲁迅,领会文本内涵,除了平时对鲁迅常识的讲解外,我们还可以开设“鲁迅专题讲座”,对鲁迅生平、经历、情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缘由进行系统的讲解。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表现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经典电影《风雨故园》。那么,学生再去学习文章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了。

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字里行间写春秋

除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颇下功夫之外,鲁迅先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颇有研究、探索,表现了他对文学、对语言一贯的创新、突破的追求。与散文诗集《野草》的“独语体(即自言自语式)”以及如“投枪”“匕首”的杂文语言的犀利不同,在散文语体的表达上,鲁迅创造了一种“闲话风”的新的话语方式,部分小说的语言也有这样的“闲话”特点。“闲话风”的表达方式,最典型地体现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们初中教材中选入的鲁迅文章大抵出于此。“闲话风散文”着眼于一些生活琐事,作者如与读者聊家常,闲坐之余娓娓道来;后来汪曾祺等人的“小叙事”文风可看出此类写法的影响。

鲁迅散文语言的逻辑性、传统性、真实性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如描写景物: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又如: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雪》)

语言丰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有详有略,写出了不同角度的不同物种。而有时又由于受欧化的影响,语言常常夹杂欧化句式、非常规句法。如“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故乡》)。这些句子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鲁迅先生在一首诗中所写的“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表达了他对白话语言创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诵,注意挖掘鲁迅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并争取做到学以致用,提升我们语言的表现力。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