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势,让学生作文妙笔生花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挖掘优势,让学生作文妙笔生花
———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方法指导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垛庄中学 王立香
翻看农村学生的中考作文,除少数作文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外,多数作文情感生涩、用词生硬、文体杂糅,与优秀作文相比,水平差别之大,令人吃惊。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农村中学多处于偏远山区,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交际能力差,不善于表达;加之父母多在外打工,孩子放学后独自沉溺于手机虚拟空间,极少语言交流。而部分语文教师为应试教育所累,一味搞“命题”作文训练,学生疲于应付,无话乱造,敷衍了事,心生反感。于是原本应是兴趣盎然的作文教学却变成让学生头痛、令教师为难又不得不面对的“乏味游戏”。
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呢?这就需要农村语文教师善于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因势利导,改变陈旧的作文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以爱心引导,用写作绘梦,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凸显个性,逐步突破“写作文难,写好作文更难”的怪圈。
一、挖掘地方优势,巧用地方特色,因势利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农村虽不比城市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但农村有独特的地方优势———绿水青山、四季风光、民俗风情,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中学生已经具备全面深入了解事物的细节且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观察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四季田野,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及时记录,随时积累,关注家乡变化。如在学了《济南的冬天》一文后,可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山和写水的句子,细细揣摩后,利用星期天,到山中去观察家乡大山的特点,到湖边去观察湖水的特点,让学生用心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家乡山水。回校后再读老舍笔下的山水,与同学交流,看看谁写得更生动,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试着重写。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择优在班里宣传栏或校刊展示。笔者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日远足”活动,带学生看青山绿水、美丽乡村,攀登齐长城,随时指点,学生有感而发,写出很多赞美家乡美景的美文,收集后在校刊中发表。学生所写的《两只小木桶》在2015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并赢得“恒源祥文学之星”的称号。类似的实践活动,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写作热情高涨。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技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增强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描摹身边人与事,注重情感体悟,传承真善美
农村居家虽不密集,但乡邻之间和睦友好,村风淳朴,崇尚正义,人们真诚善良,中华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还没形成,不时有盲目的热情和冲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这种淡然安宁、温情脉脉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性情自然纯正质朴、真诚无邪,对情感体验更加敏锐。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身边的真情故事,随时记录,认真整理,并能使用不同的体裁表现出来。如写专题亲情作文,引导学生去真心体会至爱亲情;去拜访四邻亲友,用心体会乡邻之间的朴实温暖的情感;利用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聆听英雄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咏唱爱国歌曲,自写爱国诗歌,激发爱国情怀。笔者引导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并根据家乡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编写了歌曲《绿肥红瘦旧时光》,并参加了2019年山东省音协举办的“清照词原创歌曲大奖赛”。学生也深受启发,用自编歌曲去发现去歌咏生活中的传统美德,用心体会身边真情,传承真善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编各类作文集子,提倡使用生动的语言,恰当运用修辞方法,说真话,抒真情。
三、关注家乡变化,以笔绘梦,激发创新精神
中学阶段是学生风华正茂的时期,表现欲、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虽不能独立但喜欢冒险,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同。随着“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快速推进,许多贫困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化显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去仔细观察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去体会家乡巨变。提醒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用心中的阳光去描绘家乡生活中的美景,情景交融,必成美文。如在学了《三峡》后,让学生比照三峡古今变化写对比文章。学生纷纷描写自己村庄的变化,一时间涌现出不少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一名学生所写家乡变化的《中华龙舞起来》获2018年度“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山东赛区二等奖。同时,还要求学生结合家乡实际,大胆提出家乡未来十年发展构想,积极参与政府的“家乡发展方案征集”,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既提升了写作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又激发了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担当意识,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真正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写作技巧,需要教师不盲目追求分数,使教学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升。要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耐心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
只要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和希望,多加赞赏和鼓励,充分发掘地方资源,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让学生以写作为乐,相信农村学生的作文必能妙笔生花。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