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宁津县第一实验中学 卢红霞 董俊霞
妙笔生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不能否认作文课的作用,但平时语文课上点点滴滴的积累与训练,也是很重要的。
美丽的文字能瞬间给人美的享受,恰当用词则是点亮句子的眼睛。因此,平时上课时,要抓住每一个瞬间,用优美的语句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洗礼。
一、季节点巧妙渲染
“处处留心皆学问”,大自然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四季美景季节交替之时更是别有乾坤,放眼处美不胜收。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留意这一切,尤其是要把这种活资源用到课堂上,用到学生身上,这对他们写作中的写景抒情会起到很大帮助。
深秋时节,秋风飒飒,一片萧瑟,更容易引人沉思。望眼处,一地落叶,我让学生用两三句话写出感受。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浅显处,我适时地引出:“满地黄叶憔悴损。是谁憔悴了黄叶,只余清影舞翩跹?”经过点拨,有灵性的学生马上跟着:“是谁点染了秋,秋亦惆怅了谁?斑驳了满树凄凉,旋转出落地人生。”学生热情高涨,尽管有些学生落笔还稍显生涩,但是这一个清冷的早晨,却给了我们师生一个火热的拥抱。最后,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用一首小诗作结:落叶/携一身孤傲/铺一地冷清/苍白了天空/寂寥了秋/只余/一树凄凉/斜挂枝头/翻飞的蝴蝶/飘舞出半世沧桑。在这样的熏陶中,作文课上有几个学生写出来的《那个秋日》风采各异。
二、突发点巧妙用词
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有时这种情况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每到此时,我尽量把这种情况转化成一种语言上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兴趣。
春天里的那场大风把教室紧闭的前门瞬间打开,不等我作出反应,又“砰”地关上了。我与学生相互望了望,我率先开口:“门受不住我们的冷落,积蓄了满腹怨气后,终于在风的怂恿下,张开了臂膀,恶狠狠地扑向墙。无奈,在墙的强烈抗议下,又以光的速度迅速退回原地。”学生的眼睛瞬间亮晶晶的。在学生眼里就是风吹得门户大开,这种看似平淡的现象,我们稍加修饰,会成为写作的源泉。
三、答题点巧妙描绘
看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他们叙事时抓不住重点,如记流水账一般。为杜绝这种现象,我抓住学生常态课上的答题点,利用学生答题的表现现场描绘一段细节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故乡》中“我”与闰土二十年后相见的场面,一句“老爷”立即把两人之间的距离拉开。讲到此处时,我让一位男同学找出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他回答完毕。我微笑着描述他答题时的样子:“他慢腾腾地,扭动着僵硬的身体,似乎要使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喘息间,一句细微的,拖着尾音的‘老爷’从他羞于启齿的口中溢出,随即,脸‘腾’的红了。”我告诉学生,用心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组织好语言,推敲好词语,就是一段精彩的写作片段。果然,人物片段描写时,学生的用词生动了许多。
四、概括点巧妙引用
对于平时学习的内容,老师最好能对一堂课中每一处内容都有一个概括,也就是小结。既然是概括,那就要新颖一些,不痛不痒的概括起不到任何作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讲的是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受其影响,我每一次讲课时都会想:“这节课我立足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应该怎么做?”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时,我已经在掌握的知识层面搜索,用那些精美的名人名言去概括一篇课文中的层次性知识。
《故乡》中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无忧无虑以及见多识广无疑给“我”的生命曾经闭塞的、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注入了活力,原来生活是一路欢歌的。而人到中年,闰土却被压弯了腰,无论是个人也罢,社会也罢,总之苦得就如同一个木偶人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打破以往的小结方式,分别用“少年不知愁滋味”和“老木沧波无限悲”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境况。接着我从写作的角度入手,分析这两句既可以作为结语,又可以作为小标题,同时指出小标题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后对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然后学生在我的指点下,按照年龄段,在本课两大重点内容上拟出了“少年篇:乐”“中年篇:悲”两个小标题。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掌握了课文重点,又享受到写作之乐,一举两得。
五、细节点巧妙推敲
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都能在写作中起到航标的作用,尤其是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更是语文老师精敲细研之处。我平时抓住课本中的细节描写,先让学生看出是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用了哪些词,词性是什么。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尤其是“我”的父亲在船上发现于勒时的一处细节:“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作者从脸色、双眼、嗓音入手,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刻画出父亲此时内心的极度恐慌。这些知识点应该让学生自己研读出来,并且让学生思考把“煞白”换成“苍白”,把“呆直”换成“呆滞”,看看有何不同。学生会看出文段本身的词更能点亮人物形象。此时,我让学生观察某一同学思考问题时的样子,然后写一段人物描写片段,学生在用词时就讲究了许多。
再如《孤独之旅》中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细致入微,极力烘托其恶劣,也写出杜小康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顽强成长。这种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也借此提醒了学生在作文中环境与事件的脱节现象。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此外,教师需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尽最大努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