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我见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实验学校 孙拥军
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陶渊明《桃花源记》,读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突然觉得心头一凛。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其翻译为“(桃花源)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世人相同”,桃园内外相差好几百年,为什么衣物服饰竟与外界相同。一种疑惑不禁涌入心头。桃源之人,穿着外界世俗的衣物,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后经多方求证认为:桃源内外之人的衣服应该是不同,而不应该是相同。
一、从记叙的视角来看
要弄清楚“外人”关键要看它与谁相对即可。渔人初入桃花源,见良田美池,看人来人往,不由感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是用渔人的视角在记叙,所以内外应该是针对渔人而言。因此这里的“外人”应该是和渔人生活的世俗世界之人相对。渔人生活的世界与桃源世界不同,渔人世界为“内”,桃源世界为“外”。因此“外人”应该为区别为世俗世界之人而言的。再如,文章中还有两次出现“外人”之词,“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话语是桃源人所言,因此叙述的视角自然是桃源之人。于是在这里对桃源之人而言,桃源生活为“内”,世俗生活为“外”,这里的“外人”自然指的是桃花源外之人了。这也充分的印证了记叙的视角对“内”“外”的影响之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桃源内外之人的衣服应该是不同的。
二、从秦晋服饰的发展来看
渔人发现桃花源是“晋太元中”,是晋孝武帝在位时期。桃花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因此推断他们的祖先最初所穿衣服应该为秦朝服饰。《桃花源诗》中有两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意思为: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因此桃源内的人穿着仍然为秦时服饰。
东晋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呢?据《宋书·周郎传》记:“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东晋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风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由此看来秦朝百姓的服饰和东晋百姓的服饰是不同的。
三、从桃源人的反应来看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为何会“大惊”?文中有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其中“邑人”,是指同县之人。由此断定,当时人数应该不少,加之长时间的繁衍生息,人数应该会只增不减。所以桃源内的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样子都烂熟于胸,桃源人大惊的原因不可能是渔人的长相,极有可能是渔人的穿着与众不同,所以才会引起桃源人的注意,才会“大惊”。
四、从写作背景来看
《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他虽归隐,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情绪,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因此桃源中的生活应该是对立于世俗生活而存在的。因为这个世界寄托着陶渊明的理想与情怀。既然陶渊明塑造的是一个世俗之外的理想世界,他完全没有必要非要让桃花源内的人穿着与世俗世界一样的衣服。
五、从陶渊明的思想体系来看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非常复杂,他的思想以儒道为主,深受魏晋玄学影响。道家注重“无为”,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更大,所以后期陶渊明选择了避世。而《桃花源记》就是此时而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最后也是借黔娄之妻谈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 葛天氏都是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民风淳朴。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上古时期那种无为而治的淳朴社会。这里桃花源中的人无非是理想的载体,他们承载的应该是上古社会的淳朴生活。因此陶公又怎能让其桃源之人的穿着打扮都如世俗之人呢?
所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应该解释成“桃花源人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这里的“外人”,应该为“世俗之外的人”,而不应该是“桃源之外的人”,因为桃源内外人的服饰穿着是不同的。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