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域下统编语文教材语文知识怎么教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课程视域下统编语文教材语文知识怎么教

    ———以数量词教学为例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于保东   郭青晓

统编教材对新课改以来忽略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进行了纠偏。近二十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编排不注重语法、修辞和其他语文知识的体系化,也淡化了知识教学,这样导致了语文知识体系被严重弱化,甚至被拆解了。统编教材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纠偏,从已经使用的几册课文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点能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进行细化,册、单元和具体课文中都有较好体现。有些必要的语、修、逻、文知识要求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随文就教”“一课一得”。

在统编教材体系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已经进行纠偏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纠偏呢?笔者以为,一是思想上要重视研究并吃透教材编者意图;二是要系统研究教材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编排体系;三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四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文试以数量词教学为例,结合教材中语文知识“数量词”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语文知识“随文就教”的路径、方法和策略。

数量词这个语文知识点在统编教材中被安排到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这篇课文后。教材中对数量词的介绍很简单,只介绍了数词的三种基本情况:表示确数;表示概数;表示序数。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教材介绍了量词的三种情况:表示事物的单位,表示度量衡的单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下面还有一段这样的思考与提示:

在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1)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2)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3)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一顿惩戒。

这里用比较浅易的语言来介绍数量词。从编者的意图看,给出数量词简单的介绍与问题思考,是为了不加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负担,但又启发学生进行简单的使用规律上的思考。在这里,数量词作为随文解决的语文知识,教材缺乏对数量词在表达作用上的详细分析。从实践角度看,把数量词知识编排在《猫》这篇课文后实行“随文就教”是难以落实教学数量词的汉语表达作用的,也不好落实“语用”这个核心素养,更谈不上了解数量词在汉语言中的文化建构。究竟应该在哪篇课文中落实数量词这个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并通过对数量词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自觉、主动、自能转化为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从宏观正确把握教材

语文教师要有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没有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就难以吃透编者意图,就不能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牢牢把握,教学中就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就容易出现碎片化教学,有的知识点、训练点就会遗漏,有的知识点、训练点就会出现反复训练的现象(当然,对语文教学来说,很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必须反复训练),造成知识教学的落空和无序。因此,教师把握教材要善于寻找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应该说统编语文教材基本能够做到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明确,梯度设计合理,做到螺旋式提升。

尽管统编教材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的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点和能力点之间没有前后的逻辑关系,没有体系。有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就带有很强的内在自身体系。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能力训练体系,不是一项简单工作。教师自身要做到不断积累,不断梳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综合成体。

关于这一点,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得非常清楚: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目标是加强科学性。教师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

以数量词教学为例,由于语文特定的学习特点,学生对数量词并不陌生,但是作为比较规范的知识点出现是在七下第五单元《猫》这篇课文后。我们如果通览6-9年级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有很多课文中的数量词在使用上都可能比《猫》这篇课文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植树的牧羊人》《台阶》《口技》《邓稼先》等,甚至《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很多非常值得学习研究的数量词。对语文知识进行这样的通览,教师在教学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数量词教学究竟应该放在哪里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怎样才能起到最大、最好的效果,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依靠教材,又不要把教材教死。

二、为知识教学寻找恰当的情景

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文本借助和恰当教学情境的创设,即没有教学语文知识活的语境,语文知识就是死的,语文知识教学就会变成硬性灌输和机械的反复操练,语文知识教学又会回到二十年前的状态,陷入死教、硬学的境地。

要避免这种现象,教师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外,还要善于围绕知识点、针对知识点,对适合知识点学习的文本进行适切的解读和教学设计,提高自己语文知识的教学能力,让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得到扎实有效的落实,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数量词知识教学时是不是按照课本后边的内容向学生宣讲一遍就算完成了呢?显然不是的。是不是等到九年级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掌握了呢?显然也不是。那究竟应该怎样展开数量词知识教学呢?统编教材提倡语文知识“随文就教”,这里选择恰当的“文”和“如何教”就应该成为教师备课和实施教学的重点,也即知识教学要选择恰当的路径、方法和策略。

如《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中就使用了大量数量词,有的甚至重复使用。怎样结合文本,以文本中的例子为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量词的表情达意作用?如在细节描写上,有“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最后,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类似表示数量之大的例子在文本中有多处。用“一个”“一堆”“一颗一颗”“一百颗”进行细节写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牧羊人挑选树种的艰辛、细致、认真,甚至把挑选树种的这种行为神圣化了。文本中还有表示时间的数量词,作者把时间分为三个跨度:1913年,1920年,19456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植树的牧羊人执着的种树行为的发展演变,故事的真实感越来越得到强化。表示频率的数量词,“戳一个坑”“放一颗橡子”等等,这些语法意义单一,只用于计数功能的数字,经过作者的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就充满了活力,变得有血肉、有思想、有韵味。

再如《台阶》这篇小说,作者也巧妙使用了大量的数量词来表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如“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等。文中的这些数量词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作者描述父亲形象的重要手段。《口技》开头即用“一桌、一椅、一扶尺”写尽道具之简单,其作用就是描写环境、烘托人物。《一面》则是刻画肖像出神入化,“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的‘一’字”。《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在刻画鲁迅先生时多次有这样的描写:“……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样的描写,细致地突出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爱。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找到了这些颇具代表性的数量词,认真随文进行解读和设计,就找到了数量词知识教学的具体情境。正所谓“一些看似简单平实的数量词,一经入文,便如鱼得水,活而不死;其达意之深,传情之切,更具独到之妙。”

三、搭建基于“语用”素养的学习支架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数量词的学习还应基于这一点,积极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关注学生的语用。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统编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读和写两者在文本中的契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研究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把读点和写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高效和实效。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实践中,我把数量词的学习从《猫》提到这里,在理解了文本中数量词的表情达意作用后,结合课后的写作训练和单元写作训练,设计了一则作文训练。我们知道,作文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教材,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更贴切地用好例子。

本次训练的要求是: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或许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试为他们写一篇作文,记录他们的事迹,在写他们的事迹时要尽量学会通过数量词来表现他们的非凡毅力、辛勤耕耘的细节。你还要做到“思路要明晰”,学会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字数600字左右。

写作实践给定三个拟定题目:

1.__________二三事》

2.__________的一天》

3.《晚回家的爸爸》

经过这样调整,本次写作训练做到了单元作文训练要求与《植树的牧羊人》中写作范式训练点的紧密结合。一是确定中心,先确立主题。二是确定中心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三是用数量词来表现人物的细节。四是确定好的写作顺序,做到思路明晰。从写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以上要求,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如《晚回家的爸爸》这个题目,有的学生在表现自己期盼打工回家的父亲时,开头写了这样的片断:“爸爸微信上说,再有三天就回家了。我高兴地蹦了起来,我等了一天,又等了一天,我掐着指头数着,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一小时,一小时,我一小时掐一次指头……”再如,有的学生写《奶奶的二三事》这样写道:“奶奶虽说不识字,但是经过我的多次硬教,终于认识了我名字‘程浩东’三个大字,奶奶的进步很神速,我又下决心教会奶奶写会她自己的名字‘周翠花’三个字。奶奶学的时候很认真,一笔一画地跟着写……三天后,不知经过多少次刻苦磨炼后,大功终于告成了。虽说写的‘周翠花’三个字扭三歪四,但我终于把天天悬着的心放下了。哦耶!家长签名的工作有奶奶承担了……”

语文知识教学只有真正做到随文就教,才能如鱼得水,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教学价值,才能落实好“语用”这个核心素养,达成语文知识的文化建构。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