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诗文“宇宙意识”, 唤醒中学生生命哲思

发布日期 : 2019-11-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      

“宇宙意识”是个体生命对宇宙时空的感悟和省察,即站在宇宙广阔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的高度审视人类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国华章璀璨的古诗文历史长河中,宇宙意识是一股心潮涌动、澎湃不息的文学自觉力量,孕育出了古典诗文浓郁的哲学气象。中学的古诗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借物感怀,沿波溯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沉入玄冥渊阔的宇宙意识中,体悟和发现人生的永恒意义。

一、宇宙之观———宇宙意识的觉醒

宇宙意识的觉醒既需要客观条件的刺激,也需要主观意识的省悟。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与作者的性格、经历及此时此地的生命体验相碰撞耦合,就可能激发起宇宙意识的觉醒:认识到宇宙的浩渺无垠及个体生命的短暂无常,体会到人的悲观、渺小、怯弱,但同时也可能激发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在茫茫宇宙之中,人类卑微而渺小,但一般很少有人去深度思考这个问题。古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却表达出这种可贵的思想觉醒。如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命运势微,难越关山,失路之人在宇宙天地间显得多么渺小、多么无奈!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想要有番作为,或者想在困苦之时求得安身立命之地,不免有身只力薄之感。

针对这种宇宙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作如下引导:第一,在宇宙面前,人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是否应该承认自己的渺小,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生存于宇宙间?第二,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帕斯卡尔在《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中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分析了人的价值:“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师可引导中学生关注人类缘何而伟大,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面向未来,潜心思索,学习并借用思想的力量来体会生命的伟大。

(二)生命的短暂与时空的永恒

生命最终将走向灭亡,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无法逃脱这一客观规律。当个体的思维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人的宇宙意识便已然觉醒,人便会开始清晰、冷静地审视自身的生命,审视宇宙,从而有可能升华情感、净化人性、激励人生。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既然察觉肉体难逃消亡的宿命,不如思考如何让自身的精神价值流传于世。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这可贵的宇宙意识、生命哲思。第一,生命有多珍贵?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珍贵的生命?第二,生命结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的结束?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宇宙意识启发学生存浩然之气,坦坦荡荡,屹立于天地之间。第三,生命诚可贵,是否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得不作出抉择时,我们选择哪一个?教师应当通过宇宙意识在学生心里种下这种高贵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或许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生命意识会生根、发芽,成为他们生发智慧和力量的源头。

(三)以宇宙意识中的历史视角看待世事

现在我们能够冷静客观地评论历史,未来我们成为历史的时候,也有后人冷静客观地评论我们。这是宇宙意识中的历史视角:站在永恒无尽的时间轴上以历史的视角审视生命。如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哲人告诉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生命的价值,富贵并不是宇宙间人类最值得追求的东西。

教师应教会学生站在宇宙时空中的时间轴上以历史的视角审视人和事。第一,站在宇宙的视角再次审视过去。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有多少是真正值得人们汲汲追求的?有多少是名垂青史,为人颂赞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宇宙的视角审视过去,古人是怎样处理人生中的困惑的?带着这些对根源性价值的渴求和思索,锤炼学生走向至真、至善、至美,实现当代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站在宇宙的视角审视当下。想一想现在经历的困难和痛苦,有多少在宇宙的时间轴上是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的。站在宇宙的视角,人类应当开阔胸怀,怀着一种珍惜、坦然的态度乐观地对待当下的际遇。

第三,站在宇宙的视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现在,我们能自由、公正地评价历史;未来,也会有人自由、公正地评价我们。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既然定会有后人评说前人,这是宇宙时空无法避免的事实,那么,我们尽可能地为后世的评说留下积极的探索:求真、求善、求美,留下清气满乾坤。

二、心灵之境———宇宙意识的探求

宇宙意识是什么?从何而来?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人类从来没有放弃对宇宙的探索,对自身的思考。这不停息的探讨贯注于古诗文的文字中,在不同的背景下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思想内涵。

(一)对宇宙的感受和诠释

古人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和直觉、极其热烈的感情和冷静的理智,对天地万象体察入微,穷性尽理,凝结成具有时空穿透力的珠玑文字。宇宙具有周期性、循环性和永恒性的时间特征,具有无穷无极、广阔无边、浩渺悠远的空间特性,而这些在文人笔下得到了直观率真的抒发、淋漓尽致的表现、洞隐烛微的诠释。如面对宇宙时令与空间变换,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自己的切身体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则通过巧妙的譬喻表达了自己珍惜光阴、期建功业的雄心壮志。

在教学中,教师第一要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并探索宇宙,感受宇宙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穷。通过对不同古诗文中天地万物的感触,感受宇宙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永无止境。第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对宇宙的所思所感。学生对于宇宙的感受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来具体化。在师生一问一答的交流中,老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给予学生更加精确的引导。表达的过程是一种深化的过程,学生在表达中能深化对宇宙的认识和感悟。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生动、情感饱满地表达对宇宙的感受和思考。

(二)叩问宇宙的本源

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人都参与了对宇宙本体论的思考,他们借用“月”“流水”“花”等意象追问宇宙的源头,追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通过文学作品拓展了这种思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现象。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问明月,问宇宙的源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面对清风明月,滔滔江流,诗人在追问人类文明的始祖。

教师应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宇宙的本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的本源在何处?终点在何方?生命在宇宙中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存在?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对宇宙本源的叩问,本身就怀着一颗走向伟大的心、浇筑自我博大的气度,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叩问,提出新的问题,开启新的视角和路径。

(三)对宇宙中生命价值的呼唤

每个时代都有一批文人怀着像火一样热的心,积极用世、奋发向上、建立功业、进取不止,作家常常将这种呼唤生命价值的宇宙意识自然地流露在他们的作品中。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为社稷民生披肝沥胆。李白高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声喊出了他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自信!

这些文人、智者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发生、发展,追问生命在宇宙中的意义。他们以一种奋斗不屈的姿态生存于天地之间,或浩气凛然,或心怀希冀,或心系苍生。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选择燃烧自己的生命,释放出光和热,用精神点燃整个宇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向这些智者、勇者学习,站在宇宙的角度审视生命的本质,追问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自然而然———宇宙意识的升华

(一)道法自然

宇宙广阔,吞吐万物,宇宙运行的规律深刻地影响着生存于广阔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人类灵长……其诞生、生长与衰亡都是宇宙运行规律的具体体现。所以,古人常常从自然之中寻找灵感,寻找生存之道的答案。如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从眼前的涓涓细流联想到汪洋大海,洞察其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为人天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告诫我们以天地为师,则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生存之道,发现并运用自然启示给人类的规律,用心体会古诗文关于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和总结,带着审视的眼光去发现、认证,去探究宇宙自然所蕴含的无限奥妙。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宇宙意识的最高境界,宇宙意识经由人的思想观照和提炼升华为“道”,抵达世界的本真。在感受到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渺小这种极大的反差对比之后,豁达的人会生发出一种乐观的情怀,超越人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拓展精神的境界,用心去感受那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惊的神秘存在。故能积极地对待眼前的人、事、物,获得一种康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升华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可与万物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气贯长虹,道义浩然!如苏轼《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与宇宙本是一体,有什么可悲伤和羡慕的呢?

贴近宇宙,让心灵先进入“心斋”状态获得一种宁静。对于中学生而言,这种思想境界比较难理解,语文教师利用好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渗透的方式做好启蒙和引领即可,不必过分深教。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古诗文中的“宇宙意识”贯彻古今,附丽万象,内容繁复。古代文人用他们敏锐的感受、深沉的思考,以摄人心魄的笔墨,极其有力地拓展了中国诗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古诗文教学应当敏锐地捕捉作品中流露出的“宇宙意识”,带着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和追求,打开作品中隐蔽着的时空关联和历史语境,发掘作品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丰富价值。

(《山东教育》2019年10月第4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