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发布日期 : 2019-09-1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细读文本策略浅议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侯家中学 刘玲玲
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文为介质,由表及里,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言语层面走向形象层面,最终抵达意蕴层面。细读文本必须始于文本,以文为本,直面文本———扣文题、抓文句、盯文眼,寻找文本的切入点。
一、扣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见题如见文,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提炼和概括。聚焦文题,从文题深入下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执教《端午的鸭蛋》一课时,设计思路就源于文本解读过程中对文题的把握。笔者从文题入手,以“端午的鸭蛋”为切入,设计了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板块:端午—鸭蛋—端午的鸭蛋,先分后合,层层推进。第一板块,笔者带领学生找出端午的习俗,体会家乡端午多样、热闹的风俗氛围,感受作者对家乡端午的难忘。第二板块,通过话说家乡鸭蛋的特别,感受我对家乡鸭蛋的赞美和身为高邮人的自豪。第三板块,品端午鸭蛋的味道,引导学生找出孩子眼中端午的鸭蛋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端午的鸭蛋中所蕴含的童真童趣。以文题为抓手进行文本细读,设计主板块进行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晚年回忆自己家乡端午的鸭蛋时,蕴含其中的浓浓的乡情乡韵。
二、抓文句———一石激起千层浪
披情以入文,文字是作者心血和情感的结晶,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载体,解读文本时,教师要与文字亲密接触,触摸文字的温度,潜入文字的深处,紧抓关键句,常常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华平教授执教《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找出老王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学生很快找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教学过程当中,李华平教授追问:“要理解这句话需要理解哪几个词呢?”学生回答:“幸运、不幸还有愧怍!”第二个问题是:“幸运的是谁?不幸的又是谁?”紧接着李华平教授请学生找出文中写了老王的哪些不幸?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体会老王的不幸遭遇。再请学生找一找老王做了哪些让“我”感到幸运的事?学生从送冰价钱减半,送丈夫去医院不要钱,送鸡蛋和香油不要钱这些细节感受“我”的幸运。第三个问题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老王的事,让我心生愧怍?”学生探究得出结论:老王把我当成朋友,甚至是亲人,而我却没有把老王当成朋友,更不要说当成亲人了。若干年后,我渐渐明白老王的心意,于是觉得自己做了对不起老王的事,所以感到愧怍,心中不安。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文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上几个问题串让学生快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不断闪现。
三、盯文眼———回眸一笑百媚生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眼睛,文本解读时,紧抓文眼,也就打开了一扇解读之窗,让人领略文本的无限风光。
特级教师王君执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一字立骨,抓住一个“痴”字,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感受张岱的一颗痴心。
王君老师将文眼定位于一个“痴”字,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一)夜寒看雪,话痴行;(二)天人合一,赏痴景;(三)凌寒独立,悟痴心。以读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细读深读文本,依次读出了痴行、痴景、痴人、痴心。一个“痴”字,掀起了文本的盖头,巧妙地化解了“独往湖心亭”与后面“舟子”“金陵客”的矛盾。理解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中的“与”字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品味了句中的数量词能不能换成一条、一座、一艘。尤其是对痴心的探讨,别出心裁地破解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蕴这一难点:眷念故国家园,痴心不改。王君老师的教学智慧就在于准确抓住“痴”字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重点、难点,细读文本。可见抓住关键文眼,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抓文眼,细读文本,在品味的过程当中,文字的魅力就彰显出来了。
基于课堂教学的文本细读一定要直面文本,以文为本,实现本源性解读;否则文本解读就会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扣文题、抓文句、盯文眼,寻找文本细读的切入点,为学生撑一支长篙,架起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带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天地!
(《山东教育》2019年7、8月第29、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