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形”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 : 2019-09-1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东省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曲秋枝

一株又高又大的乔木,植根于大地,树干浑圆挺拔、枝繁叶茂,葳蕤生辉。一篇好的议论文何尝不像这棵隽秀挺拔的树,厚实而不失飘逸,庄重而不失灵动,读罢让人留恋回味,深受启发。在写作中采用“树形”思维,行文如树,不仅能形象性地搭建篇章结构,还能使文章内容充盈,形神具备,达到既言之有物也言之有序的效果。

一、源自“根系”———获取创作的灵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树根的作用就是不断从大地中汲取水和养分等,来供给树木其他部分生长。生活是创作之源,犹如树根之于大地。自古及今,凡有成就的作家及其作品,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生活,承接“地气”,从生活体验中选取具有时代性、教育性的素材,创作才会产生价值,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经受住时空的考验,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韩愈作《师说》,针对当时唐代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尚,他以身作则,再开师道之风,鼓励众人虚心求教,起到提振学风的作用;鲁迅针对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于9·18”事变三周年之际,奋笔疾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判了当时“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作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通过体验感知、发现问题;触动灵感、提出问题;引发论辩,解决问题。都是透过生活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立起“树干”———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树干的作用是支撑树冠。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须有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作用好比树干,无论对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还是对分论点的统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师说》的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敬业和乐业》的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些文章论点既立意深刻、不落俗套,又提要钩玄、要言不烦。一言既出,是何等的率直刚毅,正大光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与魂,确立正确、鲜明、新颖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正确指的是符合辩证法,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论点不正确,就会造成“树倒猢狲散”的后果。鲜明指的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态度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否则会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境况;新颖指的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与时俱进、标新立异、不落于人云亦云的窠臼。

三、梳理“分枝”———设置文章的分论点

议论文的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显得更为突出,冲击力强烈,也更具统帅性。这很像一株树,枝条旁逸斜出,将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输到树干上,保证树干长得粗壮、挺拔。

例如,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的中心论点:对待生活,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作者分别从对待感情、面对困难、对人民的态度三个方面设置分论点:在真诚的感情世界中,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在生活的困难挫折面前,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在需要对人民负责的时候,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所选角度精准、层次分明、依次递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扣紧论点,分论点设置可用“树形”思维去演绎推理:将分论点或并列,或递进,或逻辑式排列;以分论点作载体,将相关联的事实和道理,作技巧性的编缀串联,使文章架构成型、疏密有度、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真正实现纲举目张的行文效果。

四、装点“树叶”———赋予文章完美的内容与形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柳集形象美与意境美于一身,给人以神采飞扬之感。

议论文写作也是这样,围绕论点和分论点架构谋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的主张和看法,即用具体、形象化的表述来揭示抽象化、本质性的道理,赋予文章以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运用“树形”思维指导议论文写作,能够增强构思的形象性,对初学者来讲,有更直接的引领作用。作者从生活的实际出发,确立中心论点,设置好分论点,恰当运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将客观存在的情况、数据、事实等事实论据,以及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如定律、公理、格言、警句等道理论据,进行筛选、加工和运用,就会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作品

(《山东教育》2019年78月第29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