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散文复习中的“三个转化”

发布日期 : 2019-09-1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东省德州市乐陵第一中学   

散文复习应该返本求源,在已学课本中寻求新的营养元素,抓住文体特点,变换角度,激发问题意识,挖掘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具体到一节课、一个专题,我们以任务清单、反馈案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学自测,自研自悟,自练自提”三环节六要素推进复习进程,注重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落实,挖掘潜在文本价值,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深化联系,强化语境教学,在课堂多重对话中促进价值生成,丰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我们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自学自测:把任务清单转化为核心问题

(一)回归教材,分解考点

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现代散文有两个单元六篇文章,分别是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状物散文;从近几年高考选用的散文看,多呈现为文化思考的哲思类散文(或称文化散文),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天津卷《在母语的屋檐下》、2017年全国二卷林徽因《窗子以外》,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等。每一类散文都有各自的构思立意特性,比如哲理散文往往按照“缘起—描写—联想—感悟”的思路逐层展开,抒情散文借助某些特定的人、事、景、物的描述,将特定的情感融入其中。但是不管哪一类散文,都符合“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我们以熟知的课本作为复习使用的样本,引导学生进入作者营构的心灵世界,感受其生命觉解及其表达之妙;把抓结构理思路,抓情感探意蕴,抓技巧会鉴赏作为复习切入点;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为训练语料,洞悉高频考点,落实思维建模。

(二)把握核心知识,编制任务清单

任务清单是基于课标考纲与课本核心知识(两个单元),立足学情实际,由学科组教师统一编定的系统的学习材料。任务清单多以问题形式出现,目的是深研文本,落实考点,整合问题,提高思维品质。就这两个散文单元,我们编制了以下任务清单。

1.抓结构理思路,绘出文本构思导图,有意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比如探讨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线索以及线索与选材的关系;探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以及对阅读写作的影响;探讨巴金《小狗包弟》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抓情感探意蕴,走进作者心灵世界,解读生命密码,丰富文化内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比如探讨巴金《小狗包弟》中的情感变化,从思想价值、写作选材、表达真情等方面,探究作者不写自己而写一条小狗的命运的好处。探究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悲凉”的深刻意蕴,探究陆蠡《囚绿记》中“绿”的生命物象的深刻内涵。

3.抓技巧会鉴赏,领略文本美的建构,学会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比如抓表达方式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段落作用,抓修辞和表现手法赏析《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或段落,抓景物描写赏析《故都的秋》的“秋味”等。

二、自研自悟:把核心问题转化为关键能力

“自研自悟”是在自学自测基础上展开的研究性和提高性学习,也是基于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运用和渐悟生成的教学过程。

(一)探究思路

即探明作者的思维轨迹、心路历程,弄清文本行文技巧。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都讲究谋篇布局的内在规律、言事抒情的内在逻辑。抓住这些,不仅打开了文本世界之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成长。关于思路,我们可以从整体构思、材料组织、行文线索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整体构思大体表现为相承、相属、相并三种层次,相承即承接或递进关系,相属即总分或分总关系,相并即并列或对比式。探究散文思路,要善于抓住线索,纲举目张,文本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二)探究“探究”

“探究”属于文学鉴赏要求能力较高的一个层级,需要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文本层面,结合文本进行思考、想象、判断、推理、概括、评价,其中思维力至关重要。探究就是在连接着作者与读者的文本平台上的思维舞蹈,其姿态是否优雅得体,要看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的契合度,以及对言语形式探究的灵活性。比如探究意蕴,我们以《小狗包弟》为例文,探究“谁置无辜的小狗于死地”,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三)渐悟生成

这里的“生成”是学生对核心问题深究细读的结果,也是“质疑—思疑—释疑—再生疑”,使思维逐渐深化的过程。比如对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自研自悟”经历了这样几层思维共生:标题与文本共生,资源与文本共生,读者与作者共生。

标题与文本共生。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二者相互印证,相辅相成。标题相对于文本其作用表现在:点名写作对象,表达作者的感情或态度,揭示文章主旨或者哲理,设定行文线索或是结构思路。《窗子以外》的标题指向有形的窗子,也指向无形的窗子,即人与真实生活的隔膜。对窗子两层含义的揭示便成为文本组材的线索,“窗子”便成为文本的核心意象。因此阅读时增强标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标题与文本的共生意识。

资源与文本共生。“资源”是指有助于文本解读的各种信息,包括作者、注释、文本插图以及文后的各个题目,都是围绕文本、依赖文本的存在,读者借助这些资源更容易走进文本,把握思路,从而赋予文本更明朗或更丰富的意义。《窗子以外》的作者林徽因,民国女诗人、作家,中国著名建筑师,成就不凡;从文中我们读出她是一个窗子以外的“旁观者”形象,正如文中“许多时髦的学者”一样,窗子无形中成为他们的心灵屏障。从文后设计的几个题目看,第一题是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考査,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意味其他三项都能为我们提供解读文本的正确信息,回到文中印证,加深了文意理解。再如最后一题,考査人称变换“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而不是通常考的“作用”类题目,这暗示文中人称交替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应该细细体味、认真捕捉。

读者与作者共生。这个共生是建立在以上两层共生的基础上,当对文本有了感知、体验、思考,而且能够有意识地综合各种信息,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就会越来越走近作者心灵,体验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悟,产生情感与精神上的共鸣。当我们初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会心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说“什么话都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第三段给出答案,“永远是窗子以外”,第四段“只不过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第五段“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第七段“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由此知道作者“渺茫”的源头是因为“窗子”,不论在窗子以外还是以内,“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都接触了!”从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聆听到了作者的隐忧和反思,并和作者同时产生想冲破窗子、破除观念的冲动。事实上摒除颜色、声音、滋味、情感,以清澈澄净的视角冷静审视世界,就变成了一种审美的姿态。这也是文本由“我”变成“你”的一种客观态度。

三、自练自提:把关键能力转化为价值生成

复习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复习,学会学习。“自练”是对复习知识的自觉积累、梳理、探究和运用,是在实践层面、新情境中的一次深化提升;“自提”即自觉反思整理,研究学习策略,形成规律性知识,丰富学科思想。具体到一节课内,自练自提是当堂训练和价值内化;在课外,自练自提则是无意识而又合目的的自觉阅读行为。由思维习惯转化为价值生成要注意做到三个“合一”,即学得与习得合一,术与道合一,读与写合一。

学得与习得合一。学得是课堂上经教师讲解点拨、同学讨论启发有意识获得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习得是耳濡目染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在无意识中获得并内化积淀,多表现为一种语感能力。学得与习得相互促发,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有利于思维发展和提升。比如在课上学生学的有关散文的文体知识、阅读规律与方法,涉及考卷上“赏析”“作用”“探究”等一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心智结构打通,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语感能力。因此,自练自提要建立在学得与习得合一的基础上,才会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价值生成。

术与道合一。“术”是散文阅读涉及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理解词句含义、赏析语言艺术,探究丰富意蕴、分析创作意图等各考点的应对方法与思路;“道”是对文本主题、价值判断、精神层面上的规律性把握,也是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审美境界的关键。学生阅读水平不仅仅在“术”,更重要的是“道”,以道御术才会事半功倍。我们熟知了巴金的人生经历、人文情怀,才更容易把握他在《小狗包弟》中心怀“熬煎”的情感;了解林徽因的身份与美学追求,才更容易从“术”的层面把握文本的设题和答题思路。在复习中做到术道合一,可以对散文进行题材分类,便于把握散文主题和写作技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读与写合一。散文的复习不仅仅建立在阅读训练上,还要与写作紧密相连,二者相互生发,有利于凝练思想,丰富体验,实现创造性表达。我们选读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从谋篇布局还是主题思想,都是值得借鉴的写作范本。比如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解散文“缘起—描写—联想—感悟”的结构特征,培养通过意象分析和炼字炼句品读散文的能力,学会写景常用的技法,这些都可以在“自练”环节迁移到作文中,既提高鉴赏能力,又锻炼文字表达力。再如我们可以经常对散文进行缩写训练,有助于分清各种表达方式,通过把握主题句、抒情句,揭示文章意蕴和作者写作意图。因此读写合一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价值生成的捷径。散文复习应该返本求源,在已学课本中寻求新的营养元素,抓住文体特点,变换角度,激发问题意识,挖掘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具体到一节课、一个专题,我们以任务清单、反馈案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学自测,自研自悟,自练自提”三环节六要素推进复习进程,注重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落实,挖掘潜在文本价值,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深化联系,强化语境教学,在课堂多重对话中促进价值生成,丰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我们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自学自测:把任务清单转化为核心问题

(一)回归教材,分解考点

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现代散文有两个单元六篇文章,分别是写人记事散文和写景状物散文;从近几年高考选用的散文看,多呈现为文化思考的哲思类散文(或称文化散文),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天津卷《在母语的屋檐下》、2017年全国二卷林徽因《窗子以外》,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等。每一类散文都有各自的构思立意特性,比如哲理散文往往按照“缘起—描写—联想—感悟”的思路逐层展开,抒情散文借助某些特定的人、事、景、物的描述,将特定的情感融入其中。但是不管哪一类散文,都符合“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我们以熟知的课本作为复习使用的样本,引导学生进入作者营构的心灵世界,感受其生命觉解及其表达之妙;把抓结构理思路,抓情感探意蕴,抓技巧会鉴赏作为复习切入点;以近几年高考真题为训练语料,洞悉高频考点,落实思维建模。

(二)把握核心知识,编制任务清单

任务清单是基于课标考纲与课本核心知识(两个单元),立足学情实际,由学科组教师统一编定的系统的学习材料。任务清单多以问题形式出现,目的是深研文本,落实考点,整合问题,提高思维品质。就这两个散文单元,我们编制了以下任务清单。

1.抓结构理思路,绘出文本构思导图,有意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比如探讨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线索以及线索与选材的关系;探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以及对阅读写作的影响;探讨巴金《小狗包弟》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抓情感探意蕴,走进作者心灵世界,解读生命密码,丰富文化内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比如探讨巴金《小狗包弟》中的情感变化,从思想价值、写作选材、表达真情等方面,探究作者不写自己而写一条小狗的命运的好处。探究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悲凉”的深刻意蕴,探究陆蠡《囚绿记》中“绿”的生命物象的深刻内涵。

3.抓技巧会鉴赏,领略文本美的建构,学会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比如抓表达方式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段落作用,抓修辞和表现手法赏析《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或段落,抓景物描写赏析《故都的秋》的“秋味”等。

二、自研自悟:把核心问题转化为关键能力

“自研自悟”是在自学自测基础上展开的研究性和提高性学习,也是基于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运用和渐悟生成的教学过程。

(一)探究思路

即探明作者的思维轨迹、心路历程,弄清文本行文技巧。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都讲究谋篇布局的内在规律、言事抒情的内在逻辑。抓住这些,不仅打开了文本世界之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成长。关于思路,我们可以从整体构思、材料组织、行文线索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整体构思大体表现为相承、相属、相并三种层次,相承即承接或递进关系,相属即总分或分总关系,相并即并列或对比式。探究散文思路,要善于抓住线索,纲举目张,文本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二)探究“探究”

“探究”属于文学鉴赏要求能力较高的一个层级,需要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文本层面,结合文本进行思考、想象、判断、推理、概括、评价,其中思维力至关重要。探究就是在连接着作者与读者的文本平台上的思维舞蹈,其姿态是否优雅得体,要看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的契合度,以及对言语形式探究的灵活性。比如探究意蕴,我们以《小狗包弟》为例文,探究“谁置无辜的小狗于死地”,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三)渐悟生成

这里的“生成”是学生对核心问题深究细读的结果,也是“质疑—思疑—释疑—再生疑”,使思维逐渐深化的过程。比如对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自研自悟”经历了这样几层思维共生:标题与文本共生,资源与文本共生,读者与作者共生。

标题与文本共生。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二者相互印证,相辅相成。标题相对于文本其作用表现在:点名写作对象,表达作者的感情或态度,揭示文章主旨或者哲理,设定行文线索或是结构思路。《窗子以外》的标题指向有形的窗子,也指向无形的窗子,即人与真实生活的隔膜。对窗子两层含义的揭示便成为文本组材的线索,“窗子”便成为文本的核心意象。因此阅读时增强标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标题与文本的共生意识。

资源与文本共生。“资源”是指有助于文本解读的各种信息,包括作者、注释、文本插图以及文后的各个题目,都是围绕文本、依赖文本的存在,读者借助这些资源更容易走进文本,把握思路,从而赋予文本更明朗或更丰富的意义。《窗子以外》的作者林徽因,民国女诗人、作家,中国著名建筑师,成就不凡;从文中我们读出她是一个窗子以外的“旁观者”形象,正如文中“许多时髦的学者”一样,窗子无形中成为他们的心灵屏障。从文后设计的几个题目看,第一题是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考査,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意味其他三项都能为我们提供解读文本的正确信息,回到文中印证,加深了文意理解。再如最后一题,考査人称变换“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而不是通常考的“作用”类题目,这暗示文中人称交替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应该细细体味、认真捕捉。

读者与作者共生。这个共生是建立在以上两层共生的基础上,当对文本有了感知、体验、思考,而且能够有意识地综合各种信息,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就会越来越走近作者心灵,体验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悟,产生情感与精神上的共鸣。当我们初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会心生疑问,作者为什么说“什么话都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第三段给出答案,“永远是窗子以外”,第四段“只不过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第五段“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第七段“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由此知道作者“渺茫”的源头是因为“窗子”,不论在窗子以外还是以内,“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都接触了!”从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聆听到了作者的隐忧和反思,并和作者同时产生想冲破窗子、破除观念的冲动。事实上摒除颜色、声音、滋味、情感,以清澈澄净的视角冷静审视世界,就变成了一种审美的姿态。这也是文本由“我”变成“你”的一种客观态度。

三、自练自提:把关键能力转化为价值生成

复习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复习,学会学习。“自练”是对复习知识的自觉积累、梳理、探究和运用,是在实践层面、新情境中的一次深化提升;“自提”即自觉反思整理,研究学习策略,形成规律性知识,丰富学科思想。具体到一节课内,自练自提是当堂训练和价值内化;在课外,自练自提则是无意识而又合目的的自觉阅读行为。由思维习惯转化为价值生成要注意做到三个“合一”,即学得与习得合一,术与道合一,读与写合一。

学得与习得合一。学得是课堂上经教师讲解点拨、同学讨论启发有意识获得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习得是耳濡目染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在无意识中获得并内化积淀,多表现为一种语感能力。学得与习得相互促发,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有利于思维发展和提升。比如在课上学生学的有关散文的文体知识、阅读规律与方法,涉及考卷上“赏析”“作用”“探究”等一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只有在课外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心智结构打通,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语感能力。因此,自练自提要建立在学得与习得合一的基础上,才会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价值生成。

术与道合一。“术”是散文阅读涉及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理解词句含义、赏析语言艺术,探究丰富意蕴、分析创作意图等各考点的应对方法与思路;“道”是对文本主题、价值判断、精神层面上的规律性把握,也是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审美境界的关键。学生阅读水平不仅仅在“术”,更重要的是“道”,以道御术才会事半功倍。我们熟知了巴金的人生经历、人文情怀,才更容易把握他在《小狗包弟》中心怀“熬煎”的情感;了解林徽因的身份与美学追求,才更容易从“术”的层面把握文本的设题和答题思路。在复习中做到术道合一,可以对散文进行题材分类,便于把握散文主题和写作技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读与写合一。散文的复习不仅仅建立在阅读训练上,还要与写作紧密相连,二者相互生发,有利于凝练思想,丰富体验,实现创造性表达。我们选读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从谋篇布局还是主题思想,都是值得借鉴的写作范本。比如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解散文“缘起—描写—联想—感悟”的结构特征,培养通过意象分析和炼字炼句品读散文的能力,学会写景常用的技法,这些都可以在“自练”环节迁移到作文中,既提高鉴赏能力,又锻炼文字表达力。再如我们可以经常对散文进行缩写训练,有助于分清各种表达方式,通过把握主题句、抒情句,揭示文章意蕴和作者写作意图。因此读写合一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价值生成的捷径。

(《山东教育》2019年78月第29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