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课堂语言 弘扬文化精髓

发布日期 : 2019-07-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平原县教研室   刘冬生

当前,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教学传统文化日益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语言中来,收到了良好教学成效。

一、在课前互动语中融入文化常识

课前的师生互动对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自然的交流互动,渗透相关的文化常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亲切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架构起通向语言文学深处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一诗前,笔者问学生:“你们喜欢诗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有的说诗歌很有韵味,有的说诗歌可以表达感情。笔者顺势点出:“我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相伴而生,例如《吕氏春秋》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通俗地说是在祭祀中有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载歌———(生:载舞),其乐———(生:融融),这体现了华夏民族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追求。诗歌可以表达志向,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表达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宏大理想。诗歌可以表达感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达了李清照遭遇战乱,失去亲人后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我们今天所学的《行路难》中又有哪些丰富的情感呢?”这一互动,使同学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

二、在对话语中融入经典章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和学习情境见缝插针地交流经典中的语句,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以对话求新知”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郑振铎的《猫》一课时,同学们对表达“我”悔过之情的句子深有感触:“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笔者交流了《论语》中孔子所杜绝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种人性的弱点,与学习内容相映成趣。学生谈到要学习作者勇于改过这一精神品质的时候,笔者交流了子贡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语句,借此深入体会“我”直面错误、自我解剖的可贵勇气;补充了《大乘无量寿经》中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一句,引导学生洗涤心垢,端身直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悔过之诚。师生在对话交流中有机融入经典章句,让圣贤教义不再遥远,让语文课堂厚重动人。

三、在评价语中融入名著佳句

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语言能力的全面展示,更是语文教师借以点染学生心灵,引导其思维发展,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载体,灵活运用名著中的经典语句,可以更精准地评价学生活动,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层次。

例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一位同学朗读“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时,将“篙”读成了“蒿”,同桌及时纠正,他如梦方醒,立即改正。笔者随即说了一句“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这是《红楼梦》中李纨形容凤姐儿的句子,是说王熙凤对他人有超常的洞察力,笔者结合这一语境充分肯定了学生明察秋毫的洞察力,鼓励了他及时更正的勇气。这比单纯地评价“你真善于倾听”“你的字音是对的”等语言更具有语文味,教学评价也更形象直观,更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增添了课堂的情趣。

四、在总结语中融入传统美德

语文教师要以具有文化内涵的总结语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语言素养与人生境界的双重提升中得到感染,受到教育。

例如,执教《出师表》一文时,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同学们结合从历史著作、文学书籍、影视剧、网络资源等各种途径所了解到的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后,笔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他大仁,七擒七纵的仁爱义举使国家后方固若金汤。

他大爱,重视民生扶助农桑的举措使百姓丰衣足食。

他大智,西取南定东和北拒的战略使蜀汉长治久安。

他大廉,常年居于丞相高位,但淡泊明志家无余资。

他大忠,一颗丹心两朝开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大勇,一出空城计惊退司马懿,超凡勇气令局势化险为夷。

他大慈,一篇《诫子书》饱含对子侄的重重诲勉、殷殷期盼。

星陨五丈原,消逝的是仁德的容貌,永存的是丞相的风骨……

对照屏幕,师生合作朗读,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对诸葛亮优秀品质的认识从基于文本的体会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春风化雨的积极作用。课堂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

五、在升华语中融入诗词曲赋

教师运用富有启发性、审美性的升华语言,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其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执教《我爱这土地》一文时,在体会“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几句所蕴含的爱国情感时,学生感受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后,笔者引用了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句来助读,在具体的感受中升华了对诗人爱国情感的体会,精神内涵变得更立体可感。又如,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湖心亭赏雪的金陵客人遇到作者后“大喜”,并“拉余同饮”,面对盛情“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沉浸于此情此景,学生在理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高山流水情怀时尚有未达之处,笔者借用了昆曲《桃花扇》中的“知音喜遇知音在,这相逢异哉,相谈快哉!”作为这几句的注脚,将学生的切身感受升华到新的高度。这种体验注入朗读声中后,更加入情入境,达到了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契合。

六、在拓展语中融入先贤故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到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名人故事,挖掘语文课程中宝贵的人文内涵,拓展教学时空,拓宽学习领域,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例如,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时,在充分体会了孙权现身说法、语重心长的劝诫艺术及吕蒙脱胎换骨、立志学习的变化后,学生对孙权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劝谏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劝诫艺术的魅力,笔者道:“劝诫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封闭的心扉;劝诫是一服妙药,可以唤醒迷茫的心灵。正如长孙皇后巧妙劝谏唐太宗重用魏征,邹忌劝谏齐王广开言路以强国富民,触龙说服赵太后以解救国家危难一样,劝诫策略的威力是无穷的,劝诫语言给人的回味是悠长的……”这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劝诫文化有了更丰富的体会,又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拓展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是精神的“根”。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既是学科特点使然,又是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本真赤诚的文化情怀、孜孜以求的学习热情、深厚广博的文化积累、丰富灵活的教学策略,并在浅唱低吟、且歌且行中与学生一起品味中华文化最美的味道,更好地建设文化课堂。

(《山东教育》2019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