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日期 : 2019-07-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再加上中考这个“指挥棒”对中外名著考查力度的加大,促使语文教师加大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究力度。从教以来,自己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也是经历了迷茫、膜拜、实践三个阶段。一开始只觉得整本书阅读挺好,但是对怎么教、如何做一头雾水。后来自己翻看整本书阅读研究资料,观摩许多名师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案例和视频影像。大师的课堂上,没有任何花哨技法,只有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素养。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名著的内容和主题循序渐进提升理解。课堂生成的是理解,更是素养和能力。这令自己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自己也尝试去研究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努力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明白“整本书阅读”的定位

知道目的再出发,才会充满动力。到底整本书阅读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它与单篇教学有什么异同点?这是我们在教学前必须要弄明白的事。“整本书阅读”已经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教材已将名著阅读放到“三位一体”的教材组成体系中,并新增了具体方法的指导。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或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当下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习惯单篇文章的教学相比,我们对整本书阅读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相对较少。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自己梳理脉络、撰写摘要,分类整理,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理解主题。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它覆盖的面广,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并且,各个能力要素在阅读过程中几乎同时发挥作用。

那整本书阅读是不是专指名著阅读?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不等同于名著阅读。整本书,在语文教学中是指语文课标中所要求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必读书目,主要是落实课本里必读的书目,直接对接中考试卷里出现的“名著”,这些书目作为必读书目纳入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形成不同阅读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而推荐书目应该根据校情、学情,针对不同年级拟定有梯度、涉猎范围更广的书单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取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分类已经指向了必读和自读两类阅读教学策略。

其次要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贯穿阅读始终

整本书阅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立足教材必读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教师阅读在前,是基础

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悦读者”呢?首先,教师自己是一名“悦读者”。名著阅读教学首先基于教师自己的深入阅读。教师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学生的激趣导读、学程安排、问题设计等,需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联系教材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指导阅读实践或局部的迁移性训练。所以,教师要先对整本书的理解有深度和广度,教师的阅读理念将长期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认知。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做到了课本要求的必读名著书目的全指导,这得益于我们的教研组合作分工备课。如《朝花夕拾》《边城》等篇幅较短的名著,我们组内人人读,读后交流感受,从主题、人物、情节等各个角度阐发观点,类似头脑风暴,也可以谈对这本书的批判与迷惑。有时我们也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思路和答案,这样就保证了我们教师在阅读或解读整本书时不仅仅局限于主题和人物。课程标准提倡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教师的阅读感受同样应该得到尊重而且更为关键,因为教师独特的阅读体验会连带起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从而让师生走入深层阅读。像《水浒》等篇幅稍长的名著我们采取人人略读和分工细研的方式,即指定一人专门负责一本深读进行研究,其他人补充完善,然后通过讲座的方式由深入研究的教师给年级全部学生进行专题授课,保证学生接受的名著解读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教师自己的亲自阅读,就不能有关键点上的点拨,也就不能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当然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实践上,我们是教师先读,同时又分工合作、智慧共享,既不让教师阅读负担过重又为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讨论奠定基础。

二、导读设计激趣,是关键

统编教材已将名著阅读纳入单元系列。篇目由原来的18部增加到36部(推荐12部,自读24部)。这么多书目,任务重,所以先让学生愿意读、读起来很重要。我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应更多地安排在课外,尽量不大量占用课时。课堂更多地进行导读设计,重在激趣,重在与学生感悟联结。如我在进行《朝花夕拾》导入时,就用了学生熟悉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例子,追问学生百草园里有哪些趣事?三味书屋是用来做什么的?鲁迅的童年还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顺势激发学生进入《朝花夕拾》的阅读,然后安排学生以至少每天一篇的速度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等,基本梳理了《朝花夕拾》中鲁迅童年的重要经历。同时提醒学生通过序言和目录了解成书背景、作者信息和整本书的框架脉络,让刚开始进入初中名著阅读的学生有趣读书的同时还讲求读书方法。在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时,我着重介绍斯诺的生平和身份。一个美国记者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探寻中国革命的红色力量?这一问题激起学生了解斯诺的欲望,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三、任务促读,给动力

学生初读后,如何保持阅读的持久动力是必然面临的一个挑战。我的做法是,读完一周或读完名著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来个“自由谈”,分享自己初读的感受,谈一谈最喜欢的是哪些文章,最不喜欢的是哪些篇目,阅读中的困惑有哪些。很多学生表示读《狗·猫·鼠》完全读不懂,如果了解了注释,知道了背景,就能够理解作者是用“狗·猫·鼠”象征当时社会上的几种人。所以教师要提醒更多的学生看注释、了解背景。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及时补充介绍了《朝花夕拾》中几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这种“自由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疑惑,提供方法,保持学生的阅读动力。

同时,在日常作业或周末作业中结合“自由谈”中的问题设计了小练笔,比如写一写《朝花夕拾》中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摘抄描写这些人物的精彩语段,写一写这些语段表现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方法写出这些特点的?写的过程既是对名著的阅读梳理,同时又是对文笔的锻炼和提升。读写结合保证把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

当读到后期或有少量同学读完时,则与学生开始探究专题类的学习,保证阅读速度不一的同学都有任务可完成,且读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如这一阶段笔者就与学生讨论提出了“《水浒》之最”(最能喝的人,最能打的人,结局最好的人……),水浒绰号与人物性格研究、水浒环境描写等探究专题,学生读书兴趣再次点燃,互促互读,效果好。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再次深入书本,沉浸阅读,更跳出书本,拓展阅读,查找资料,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来思考问题并不断扩充深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多样评价,看效果

(一)阅读展示环节是对学生阅读效果的全面反馈和评价,也是学生阅读感受的升华。

我们注重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展示读书成果。如开设课前三分钟读书演讲,并每月将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和阅读小报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示。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让每个同学都讲名著,如在进行《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展示时,我们就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演讲展示活动:先是小组内演讲评出小组内的最佳读书演讲人,然后10个小组最佳演讲人进行班级展示,最后每个班级推选1人参加学校爱国读书演讲,教师和学生评委进行打分,评选校级演讲一、二、三等奖。在这种小组、班级、学校的层层选拔过程中,人人参与,互助合作,营造出了一种竞读名著、思读名著的良好氛围。

(二)为了让学生喜欢名著,我们还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用课本剧的形式展演名著。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名著的改编,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带领学生进行戏剧知识的学习,知道台词和舞台提示的特点和作用,用流程图帮助学生了解舞台演出的分工,使学生的课本剧表演更加规范。

(三)在深度阅读名著上,鼓励学生“知人论世”研读文学作品。

我们选取与所学教材相关的名家大师,引导学生了解大师生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背景,为深度阅读名著铺垫。我们用“德润讲坛”教师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了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沈从文、鲁迅、星新一、圣埃克絮佩里、法布尔等一系列的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不给学生讲名著内容和观点,而是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性格喜好、奇闻逸事等,重点搭桥,抵制灌输,不把教师解读直接搬运给学生。通过讲座,学生对他们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深刻的、立体的,从而更好地把握了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一本书可以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有计划、有设计的“师生共读”行为。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和实践,我们的探索还在路上。希望带着思考前行,与学生在共读书、读好书中品味名著之美,感悟名著之妙。

(《山东教育》2019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