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三国演义》阅读,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发布日期 : 2019-07-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中学   李爱华

在名著阅读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带领学生把写作和阅读结合为一个整体,活学活用,充分讨论,打开思维之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科学设计激发学生写作灵性的切入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笔者引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做了一番尝试,总结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群文阅读,强化对写作主题的认识

在读到《三国演义》“周瑜”人物篇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小说中,这位将才内心窄得连自己也容不下,最后被活活气死。所以,我们确立了读写主题:心胸、涵养、气度。开课前教师准备的材料是与主题有关的诗歌、散文,如诗歌《心量》《涵养》《品位》,散文《把心放平》,由学生自由阅读。

阅读了丰富的同类主题文章之后,学生们对“气度”“心胸”这些词语的内涵也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与领悟,此时,他们的心路很敞亮。而下一步要认识的恰恰是一个心胸很不“敞亮”的周瑜。对比之后,内心的撞击、波澜有了,写作冲动也由此产生。

二、讨论沉淀,把名著精华生成为写作素材

广泛阅读之后,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质疑空间、讨论空间。让他们在心灵自由、思路不受制约的状态中汲取文章精华,走进人物内心,生成写作素材,并且对主题进行深入挖掘。

“周瑜篇”的讨论:

1:老师,第四十四回的最后一段中作者有这样一句点评“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交又难容”。这句话已暗含着诸葛亮与周瑜的交往有两种结果,一是朋友,二是敌人。千百年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2:忌才妒能是他性格的第一显性,四十五回开篇周瑜与诸葛亮第一次交锋时,周瑜便言:“此人见识胜我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患。”一语点破周瑜心事:因胜我,故必除之。这是怎样的心胸!以这样的心胸何以取天下!这恐怕是周瑜最悲哀的地方。

3:老师,我见过心胸狭窄的,没见过心胸狭窄到活活把自己气死的人!“既生瑜,何生亮”,临死前发自周瑜内心的愤愤不平让多少人为之嗟叹不已,又促使多少人反省自我。嫉妒之心也许人皆有之,但是如果一条胡同走下去而不知反省,又是多么的可怕!

听着学生们越来越深刻的讨论,会发现写作主旨更为丰富,素材得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变得开阔。

再如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篇”的探讨:

1:老师,我第一次知道了舌尖具有如此的功用。我怎么平时没有注意呢?

2:“舌尖,是一具隐蔽的意象,藏在环形的嘴中,伴着唇的翕动、牙齿的碰撞、腭的舔牴,释放犀利的敏感。”老师,这些话就是在舌尖上,太生动、犀利了!真的是闻所未闻。

3:“舌尖吐送语言的锋刃,闪烁言辞的锋芒。”老师,我终于认识了什么叫软刀子杀人了!

4:“唇枪舌剑”不止杀人,更在很多时候解人迷惑,消人疑团,让人茅塞顿开。更有甚者,能在国家危难之时,将语言作为最有利的外交手段,力挽狂澜。

5:老师,我觉得诸葛亮舌尖功夫厉害的体现是由孙权的第一谋士张昭的发难开端:“先生自比管乐,朝廷旧臣,无不以为拂高山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一根锋利的舌剑携讽刺、讥笑、责难、羞辱各种火光向诸葛亮抛来。每一位谋士内心积攒的不平也一并发泄,是啊,同是谋士,为何你需三顾?同在鸡群,而你非要做鹤鸣?怎么样,照样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一团嫉妒的火在张昭的头顶燃烧,拉开了舌战的序幕。诸葛孔明,你准备被烧得少皮无毛吧。有多少火在等你呢?果不其然,明火、暗火、虚火、实火……明明灭灭、真真假假向他抛来。

6:诸葛就是诸葛,智者就是智者。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一直专注。舌尖吐送语言的锋刃,闪烁言辞的锋芒,或巧设譬喻,或引经据典,或正反相加,或娓娓道来。时而哑然微笑,时而厉声呵斥,义正词严,豪气冲天。“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千年之后再读这语言,力透纸背,让人震颤。这舌尖功夫,岂一个厉害了得!

讨论越充分,写作素材越丰富多彩,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奇思妙想滔滔汩汩,不可遏止。与此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讨论中,在相互碰撞、激发中获得提高,其价值尤为重要。

三、契合学生,找准写作训练的最佳切入点

从开始的大量阅读到之后的阅读讨论,学生已渐入佳境,他们被充分“调动”起来,如箭在弦上,或义愤填膺,或扼腕叹息,或羡慕不止,或感慨不已———下笔的冲动很强烈,教师趁热打铁悄无声息地写下作文题目,而这些题目与学生前面的讨论非常契合。

“周瑜篇”延伸出的训练系列:

《门,其实是开着的》

《境由心生》

《我依然懂你》

《走出去,就好》

《我想握住你的手》

再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篇”辐射出的题目系列:

《舌尖上的语言》

《享受过程》

《师生经典语言集锦》

《一句话的力量》

好的文章怎么产生的———学生在最有感觉时下笔,在最对的感觉里碰到了最对的作文题———对老师而言,就是科学设计训练角度。有了前面的讨论做铺垫,学生会认识到,即使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人物、同一个现象,认识的角度、内容、过程也可以异彩纷呈。从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有感觉的、认识最深刻的、占有材料最丰富的角度,自然能够提升作文的质量和水平。

写作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写作是一个喷发的过程。只要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并予以充分讨论、沉淀、转化的空间,水到渠成。火候到了,灵感就来了,情到深处言不自禁。从言语抵达语言,抵达语言的最深处,便花朵纷呈,好文章应时而生。

王尔德曾说过,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要么戴一件艺术品。有时笔者会想,我们是把名著做成一件精美的挂件戴在显眼处,还是让它默默地深入学生们的内心深处,化成写作乃至做人的营养呢?答案显而易见。抓住读书这根主线,阅读名著经典,成就学生佳作。

(《山东教育》2019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