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入文,读文沁心
发布日期 : 2019-06-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点点入文,读文沁心
———借鉴“散点透视法”引导学生阅读《背影》
山东省平阴县实验中学 周立新
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散点透视法”,也叫“移动视点”。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有着诸多的启发。
散文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而采用“散点透视法”则可以巧妙地引领学生变换思考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学习散文,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教者的多维对话。
一、体验阅读,发现困惑点
学贵有疑,学生阅读的困惑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起点。
《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朱自清用朴素的语言,选取了“父亲的背影”这一巧妙的视点,将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表现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所以当再次面对这一经典文本进行教学时,便把“体会文中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预习时,便让学生提出初读文本后的困惑。
预习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学生在阅读后,对内容的梳理很清晰,父亲为儿子做了几件事,可以体现出父爱的无微不至。但学生普遍提出一个疑问:
不就是买橘子这样的一件小事吗?这有什么让我们感动的呢?这篇散文怎么就成为散文的经典呢?
如何从学生的困惑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父与子的“有隔膜的爱”就成为教学的起点。因为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产生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那么如何让学生超越自己的“初感疑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深情呢?
二、整合阅读,精选切入点
学生对经典散文不感动的原因大都在于浮光掠影地阅读,未能细读文本,这也与他们自身阅读素养与生活经历的局限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把握文本个性,筛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学会聚焦,找到文章学习的关键,教师教得有抓手,学生学得有方向。针对学生认为不值得感动这一疑问,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跳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体现出当年“我”对父亲的情感的语句,并勾画出来,体会其中的变化。
“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们只有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心理,才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学生在寻找、朗读、思考中发现,虽然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愧疚,但最初我并不领父亲的这番情,我眼中的父亲有些“迂”,甚至当父亲送到后,我说道:“爸爸,你走吧。”催促父亲离开。文中父亲送我、嘱我、为我做了许多事,我都没有被感动。二十岁的朱自清对父亲还有不满,还不能理解那种细致入微的父爱,那么今天的你眼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有的同学说我爸只关心学习,有的说我爸特别凶,还有的同学说我和爸爸几乎没有交流……在思考中,学生开始与文中年轻的朱自清有了些情感的联结与共鸣,明白争吵中也有爱,距离中也有爱,误解中也有爱。
三、比照阅读,抓好突破点
于漪老师说:“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义丰的关键词句或重点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含的思想情感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针对这样一些词语的重锤敲打可以“以一当十”,让文句中思想情感的火花照亮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我”对父亲“背影”的描述后,情感就发生了变化。但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背影”中所灌注的“我”的情感呢?要求同学们合上课文,拿出笔来,边听边记下老师朗读的内容和课文中有哪些不同。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手攀着上边,脚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对原文和改文进行比较,但这次决定摒弃这一方法,改为听读训练。这种比照阅读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记得很认真,让他们找出漏掉的词语,更重要的是谈出为什么原文更精到。
生:老师你把“黑布小帽”的“黑布”字,“黑布大马褂”的“黑布”“深青布棉袍”的“布”字都漏掉了。
师:老师漏掉的词能否去掉呢?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啊。
生:我认为“黑”和“深青”色跟开篇的背景中的感情基调是相符的,如果去掉,就不能表现这种悲痛和伤感。
师:也就是说暗淡的色彩符合作者的心境,也与记叙的事件有关,哪个词体现出这一照应呢?
生(齐):奔丧。
生:老师还掉了“布”字,“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中的“布”字全掉了。
师:不加这个字不行吗?
生:布做的,说明条件不好,不是“绸大褂”,可以跟“惨淡”这个词照应。
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落魄。
生:老师还漏掉了“蹒跚”这个词。
师:什么是“蹒跚”?
生:我查了字典,意思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师:所以这个词应是什么旁?
生:足字旁。
师:父亲的身体为什么如此“蹒跚”呢?
生:父亲年纪大了,还因为“他肥胖的身子”,这个词老师漏了。
师:在描写父亲的动作时,老师还漏掉了哪几个词?
生:“他两手攀着上边”“两脚再向上缩”,这两句中的“两”字都掉了。
师:“两”字说明了什么?
生:父亲使出全身的力气双手、双脚都在艰难地努力。
生:还掉了“向左”这个词。
师:向左和向右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试一下。
生:因为我们一般用右手使劲,所以身子会向左微倾,这说明作者观察很仔细。
师:作者对这一动作的观察确实细致入微。那么我们发现作者眼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子?
生:青黑色、蹒跚、肥胖、努力的背影。
师:作者用特写镜头描绘的落魄、老迈的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执意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下面让我们充满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个片段,注意老师漏掉的词语要重读,感受一下父亲的形象。
在听读中学生找出老师故意漏掉的词语,发现在“黑”“深青”的氛围中,父亲的老迈和落魄,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在“背影”中凝聚。在重音强调的朗读中、思考中,学生体会到“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白描文字刻画的这一经典镜头,用清淡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成为“我”生命中父爱的丰碑,多年后仍然能清晰地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正因如此,它才穿越时空,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学生在对经典镜头反复的点评中也理解父亲这份沉重的爱。
四、发现阅读,寻找矛盾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父亲的信”,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发现其中的矛盾,从而感受到其中的“潜台词”:
(PPT展示)“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请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感觉父亲的话有矛盾,既然“身体平安”,为何又写“膀子疼痛”?
生:还有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看来问题不大,为什么又说“大去之期”。
生:本来身体平安,我们都会说“一切都好”,但父亲却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让人觉得父亲的内心存在矛盾,但又不明说。
生:我感觉父亲好像在向我求和,但又吞吞吐吐不直接说出来。
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再次进入文章,意识到正是这一封不同寻常的信,才让“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这封信触发了作者的思绪,让作者铺笔写就这篇经典名篇,也引发学生探究阅读的欲望,父子之间到底有什么问题?
五、补充阅读,理解情感点
到底这对父子之间发生过怎样的事情?
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PPT显示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发现在《背影》的背后,父亲迂回曲折地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求和的意思。而朱自清已为人父,渐历风霜,自然读懂了父亲信中的“低头”,想到父亲对他的“诸多好处”,看到“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情感的潮水瞬间冲破作者心灵的闸坝,《背影》中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当时的懊悔变成了如今的忏悔。
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当然,作为经典的叙事散文《背影》,带给学生的启发是丰富的,在内容、选材、结构、细节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师应依据文体特点,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借鉴艺术创作中的“散点透视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习,找到一条适合学生散文学习的路径,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表现出散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山东教育》2019年5月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