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须彰显文体意识
发布日期 : 2019-06-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商河县文昌实验学校 翟悦英
特级教师肖培东说:“语文教学要重视文体,要能辨文识体,且能紧扣文体,依体而教。文体是语文因素的一个标志,语文教学要强化文体意识。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不同文体的文章在教学时重点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彰显文体意识。文体意识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就语文教学如何彰显文体意识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话语见文体
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言语系统。语文话语的规范使用要在课堂教学语言中有所体现。譬如,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系统。词可分上阕、下阕;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现代诗歌则用“节”来表达每一部分;散文等其他文体则用“段”等。这些最基本的文体知识,是需要教师慢慢在课堂语言当中去告知学生的,即随文而教。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体有基本的认知,而不会将散文与诗歌混淆,表达时就不会出错。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教师讲授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个教学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的是“第一段”“第二段”等用语,而现代诗歌并非用“段”来表述。但是,教师并没有注意这个细节,这是本堂课上的一个教学失误。
二、教学设计依文体
“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四学段的阅读内容与目标中,文学作品和其他非文学作品是不同的,阅读其他非文学作品时,内容与目标如是表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些教学建议是教师对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和依据。各种文体各有其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习方式的选择都要体现出所学文本的文体特点。
根据文本的文体来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与实用性文章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不同的。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文体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这一文本,是一篇著名的童话。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童话的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夸张和想象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可以将它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五单元,选文都是说明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说明文的特点。以《苏州园林》为例,教学目标就可设定为: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说明文与童话的学习重点显然是不同的。
根据文体来选择学习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文本的语句,即赏析语言,是教学内容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如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散文的语言特点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说明文语言具有平实、周密和严谨的特点。散文的语言特点比较多样,有的平实质朴,有的浓丽华美,有的清新明快……如何让学生领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我们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换词法或删词法;而赏析散文的语言,我们很多的时候是借用朗读进行品味。除此之外,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还可以运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根据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从表演中感知人物形象,体悟哲理内涵。
三、写作教学评文体
在不同类型的考试当中,写作要求中有“文体不限”或“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样的规定,这一要求旨在选用恰当合适的文体来表达所观所思所悟,而并非随便使用。学生如果文体意识薄弱,是很难写出成熟的文体样式的。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写作要求中有“文体特征鲜明”等要求,可见,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要会使用不同的文体来写文章,这种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等到高中来进行,需要从初中甚至是小学的高学段就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写作,有这样的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教师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进行文体的写作训练。如在新闻报道、说明文、自传、诗歌等文体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布置的作业或当堂的练笔来进行训练。这样,就能锻炼学生规范写作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就要给学生提出文体规范的建议,而不是简简单单将泛泛而谈的评语写上。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师通过对各种文体的教学,让学生感知不同文体的特色,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山东教育》2019年5月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