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发布日期 : 2019-05-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核心。怎样让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文本内涵,与文本进行深度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个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与学生进行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思想的交汇,从而让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一、让文本对话在“读说互动”中延伸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对话”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共享”。课堂上能让学生感知文本又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重要途径。

《荒岛余生》这篇文章被国外称为“生活教科书”。文中主要运用第一人称和心理描写,启发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学会战胜自我,体会“鲁滨孙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完成了四个阶段的“读与说”活动:第一阶段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首先筛选文中语句,让学生用第三人称说鲁滨孙所想,说鲁滨孙所为。第二阶段是走近人物,说理解性的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眼中的鲁滨孙,全面深入地感知人物。第三阶段模拟情境,说想象性的话。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假如与父母外出旅游,在茫茫人海中走失了,会怎么想?将怎么做?第四阶段体验感悟,说创造性的话。让学生用一句哲理性的话说出对自己的启示。

通过这样变换角度、走进人物、模拟情境、体验感悟四个阶段的读说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人物的各种感情在对话互动中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让收获在悄然无声中成为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一部分,语文素养得以稳步提升。

二、让文本对话在“内容再现”中深化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展示场。教师积极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让文本内容再现,这正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生动体验的有效路径。

在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时,为展示学生的小主人公精神,让思维活跃起来,我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从三个不同角度定向捕捉信息再述课文。按时间顺序,寻找关键时间词,圈点勾画;按地点转移,捕获“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的行踪;按人物故事,再现埃文斯、奥茨其他三人的牺牲情形。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了英雄的伟大,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需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灵,感受作者真挚感情。基于此,笔者设置了自选角度与文本对话环节,从“记述内容、抒发感情、行文顺序、形象塑造、氛围渲染、语言表达”等角度看,概括这是一篇怎样的传记。这样学生在与文本、与伙伴的深度对话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在文本的再现中获得了挑战与成长。

“文本再现”的意义深远。其指导学生尊重个性阅读,多方位捕获信息,能够全方位感知课文,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对话,激发主体感受,探究文章主旨,让思维拓展,让课堂充满着灵动的生成。

三、让文本对话在“角色变换”中拓展

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停留在掌握文本的内容,而更要关注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关键因素,体会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角色互换”式的体验是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深度解读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笔者问学生,如果你家需要招保姆,你会有哪些要求?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要求。我接着问,这些是同学们对保姆的要求,那么不知下面这个人符合你的要求吗?然后出示阿长档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充姓名、年龄、外貌等与阿长有关的事情。要求学生思考,是否雇用她,并说明理由。本环节通过这样一个“招聘”活动,初识了作者笔下的阿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靠自己动手、动脑、动嘴展示了对文本的理解,让他们体验到了创新学习的快乐。在读懂阿长环节中,我让学生们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绘画等不同的方式,再现阿长买《山海经》的情景。进行角色变换,把不识字的阿长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和对作者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体会30年后,作者再次回忆阿长这朵温情的花,以求心灵慰藉。

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先后走进文本,感受阿长的不易,体验别样的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角色互换式的扮演与情景再现中优化了学习效果,培养了读、说、演等能力素养。

四、让文本对话在“思路创新”中提升

教学一篇文章,事实上就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的生命体验历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习惯于已有的经验做法,当面对教过多年的老课文时,往往摆脱不了原有的教学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突破师生原来的思维框架,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才能迈入文本对话的崭新境地。

《台阶》这篇小说,以“台阶”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父亲”终年劳苦,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最后用大半辈子的辛苦所得将自家的台阶由原来的三级建成九级。读完这篇文章,总感觉要想让学生理解其味,必须寻求在方法上的突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突发的一个灵感,救活了一节课。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有意识地感叹道:“唉,文中的这位父亲真是太虚伪了!为了在人前炫耀,家里那么穷,还要建造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最后累垮了自己的身子,多不值得呀!你们说呢?”我的这句话引来了许多同学质疑的声音和目光。他们并不赞同我的看法,七嘴八舌讨论着。于是我顺势问道:“既然这样,你们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能找出合理的依据来说服大家吗?”听到这儿,同学们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探究“父亲”的性格中,生发出一个九级台阶的板书。此时不需我发问,许多同学纷纷提出:“父亲”为啥要建九级的台阶,而不是八级、六级的?就这样,“父亲”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刻画人物的那种巧妙手法和语言特点,在师生间的合作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所以,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对话”不能满足或沉浸于已有的思维定式,需要变换思路打破对话中的那份沉静,劈开一片可供学生自由徜徉的新天地。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深刻的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的文本对话情境,会提升课堂内涵深度,会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课堂也靓起来!

(《山东教育》2019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