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春行图》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径春行图》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
———浅谈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 荆诚宇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海军
《山径春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代表作。整幅作品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法,恬淡、幽静,令人神往,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所谓“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是中国画有别于西画的一大形式特点。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以虚为实,以实求虚,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按照中国画的阴阳辩证的方法论原理,白是黑的对立面,是黑的形式凭借,没有白,黑也就无法存在,离开了白形,黑色形象也就无法依托,离开了“无”,“有”本身也就消失了。这就是计白当黑的道理。中国画讲究黑白衬托,无画处皆成妙境。黑与白,在国画中相互依存,阴阳辩证相互消长,这正是完整的中国画的布置观。大自然多姿多彩,人生也多姿多彩。然而,留点空间留点白,这画面、这世间会变得更加精彩。多一份空白,多一份娴静;多一点空间,多一份空灵。
南宋绘画构图不讲究对称,呈现出“残山剩水”的特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北宋末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灭亡,南宋建都临安,疆域缩小了,被金国占夺了北方半壁河山。马远在画面一角、一边的大胆构思,把景物放在画面的一侧,构图不追求对称,墨色恬淡,用笔疏朗,创造出了一种以无为有、虚实相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学意境,引发了绘画审美由繁至简、由实及虚的重大变迁。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读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读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课堂是一种多元、开放、艺术化的师生信息交流舞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操盘手”,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虚实相间”,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
一、语言表述留白———自我情感体验感悟的关键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例如,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特殊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渔夫和魔鬼的对话:“正是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死你。”“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这真是‘恩将仇报’了。”“你不相信我住在这个胆瓶里吗?”“我没有亲眼看到,绝对不相信。”同学们边听边体验,似乎自己就是渔夫,经历了一场善与恶、美与丑的智斗,深深地感受到对待魔鬼那样的敌人,不能存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克敌制胜。同时,学生惩恶扬善的道德力量、审美情操也得到强化与提升。
与此相类似的是“高潮留白”。在文章的高潮或讲析的高潮处,教师不妨尝试戛然而止,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二、知识讲述留白———自我构建知识框架的焊接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例如,讲形声字的知识。形声字的八种结构形式,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三、思维空间留白———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契合点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给学生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四、心理情志留白———点燃自主探索激情的落脚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读《孔乙己》,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学生研读课文,发现:“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艺术总是带有时代的特征。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必然承载着涵养人性、润泽生命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有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上不断得到提高。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