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渲染教学上好语文课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袁承印

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语文?最近,自己结合教学经历,总结出了一种教学策略,笔者把它称为渲染教学。据我所知,虽然许多老师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但目前还尚未列入教学法的范畴来研究。

何谓渲染?渲染是一个美术术语,指的是画国画用淡水墨涂抹画面使之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方法。渲染一词现在常用来比喻对某事某物进行夸大形容,以增强感染力或说服力。例如,有人形容邻家女孩,说她“靠在墙上是一幅画,站在地上是一朵花”,就是一种比喻性渲染。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就用了渲染的写法:“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何谓渲染教学?即通过各种手段对某一教学内容(好词、好句、好写法等)所进行的详细解说、生动阐释,以增强感染力。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散步》时从“三美”的角度渲染课文的美。一是亲情美:“一家四口,有老有小,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平平常常的散步,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这难道不是一种亲情美吗?”二是景物美:“远看初春的田野,铺着新绿,浓淡相间,充满诗情画意;近观眼前小路,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令人赏心悦目,这样的景物描写能说不美吗?”三是语言美:“‘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情趣,令人回味不尽。‘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语言整齐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导学生边读边品,通过详细解说、生动阐释,把课文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美文美教。一篇课文如果缺乏必要的渲染,可能就会把课上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就不愿意听,不喜欢学。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在关键处,在课文的美点大加渲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谁不愿听愿学呢?

渲染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试谈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选取美点,通过品味赏析渲染

选入课本里的文章,每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每篇文章中都有许多美点。选取这些美点大加渲染,一定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听有兴趣,学有收获。例如《老人与海鸥》中的“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个句子,让学生多读一读,多品一品,在读的基础上渲染:从修辞手法上看,是比喻,是对偶,比喻生动形象,对偶句式整齐优美;从艺术角度看,前一句是一幅画,后一句是一支歌,有绘画美、音乐美,不但养目,而且悦耳。这样的渲染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对学语文充满兴趣。

再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句子:“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读一读,读后渲染一下:这些语言虽然很朴实,但却让人感到清新别致。请想一想,那轻悠悠的小木舟在清清的河水上顺流而行,那景色一定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多么清新的环境,多么美好的生活。读读这几句话,会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纯美。木舟、河水、希望,三个词语,成为诗歌中的三个意象,构成一幅特有的画面,意境特别美,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最后一句,“满载着我们的希望”,让我们联想到“满载着一船星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法太妙了,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能载到船上,让我们感受到,体会到。用语独特,令人称奇,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样渲染,会令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心驰神往,感到美不胜收。

再如《少年闰土》的第一段,让学生读一读,闭上眼睛想想,金黄的圆月,无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是一种多美的画面啊?一位少年出现在这幅画面里,拿着钢叉刺猹,更让人感到美妙无比,趣味无穷。可以问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不是像在看电影呢?然后告诉他们,这种写法就像电影镜头描写,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还有《月光曲》的第四段,也可以这样渲染:没用一个形容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镜头———灯光下,哥哥在做皮鞋,盲妹坐在钢琴前,等待贝多芬的出场,这是一种镜头叙事描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幅画面。从电影镜头的角度进行描绘、渲染,学生会感到更新鲜有趣,更愿意学习。

二、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议论抒情渲染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没有议论性的评价,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感情的抒发,就可能会平平淡淡,不能打动学生。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很善于结合课文进行评点,并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例如教学《匆匆》这篇课文,可以抓住课文的倒数第2段,先让学生理解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反思自己,觉得虚度了岁月,尽管实际上并没有虚度,但自己觉得虚度了,感到懊悔,感到惭愧,心里不平,不甘心,觉得这样下去是白白走一遭。并借此可以激励教育一下学生。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一定会深受感动,受到一定的感染,其渲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谈生命》中的句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就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先引导学生理解:从内容上看,紧承上文的两个大比喻,由记叙转为议论,浑然天成,衔接自然;从修辞上看,是对偶,对得非常整齐,语言很美;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议论,阐发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据此,可以对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流动,不然的话就会成为死湖;我们要生长,不然的话就会成为空壳。再联系一下保尔的名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进一步感染学生。这样的渲染容易打动学生,引起共鸣,让他们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因此,语文老师上课一定要带点感情,该议论的时候要议论,该抒情的时候要抒情,以达到渲染目的,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现好的写法,通过改换词句进行渲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施教,其收效可能大不相同。有位老师教学《春》这一课,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暗暗地从土里长出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体会大师用语的奥妙。学生体会到,“偷偷”“钻”是拟人化的写法,有动态感,能够表现小草的生机活力,改后就很一般化了。教学《匆匆》,可以抓住第3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理解,这些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然后问,这些话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话删去,变成一句话:“于是,日子都匆匆溜走了。”学生肯定说不好,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写作的一个秘密:只有进行具体描写,进行多维描写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这样渲染学生一定会感到新鲜有趣,学有所获。教学《桃花心木》,可以选取倒数3段,先理解“不确定”和“独立自主的心”是什么意思,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而后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这一段去掉怎么样?学生肯定感到不好,借此出示一种写作方法———借物喻人,并让学生领会其作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提升文章的价值。然后继续渲染:如果没有这一段,这篇文章可能算不上是一篇好文章,这种写法太好了,我们一定要学会这种写法。这样渲染,效果一定会很好的。

四、结合课文内容,穿插“故事”渲染

学生喜欢会讲故事的老师,喜欢上有故事的课,一听故事,他们的眼睛就发亮。结合课文讲故事也能起到一种渲染效果。有位老师教学《新闻两则》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新闻不大感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他灵机一动,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解放战争时期,20万敌兵偷袭石家庄、西北坡,毛主席连续写了四封电文,说明我们已经知道敌人的偷袭,已经做好应敌的准备,从而吓退敌人,导演了一出空城计。然后评论说,这是一场完美的信息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太妙了!学生被感动,教室里发出许多啧啧的赞叹声,就连那些一向不听课的学生也直起脖子,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一句话。这个故事,使学生对这两篇新闻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有位老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这句话中的“生动”一词,给学生穿插了《小二黑结婚》中的描写:正月十五闹元宵,小二黑一出场,女人的眼睛都亮了。然后说:“亮”就是生动,“生动”就是亮。这样一讲,不但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还充分理解了“生动”的含义,一举两得,收效很大。

渲染的手段和途径是很多的,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定,没有固定的做法。我们一定要有“独立自主的心”,不做参考书的奴隶,多学习一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多研究一下渲染这种教学方法,争取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