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悟读”在入境中精彩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二中学 李翠萍
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随着学生渐入文章中所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学生就会荡起情感之波,灵气闪耀,悟出文章的真情和真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教材,实施各种策略,让学生沉浸作品中感同身受,建构出新的意义。
一、激情入境,潜心会文
以形象感悟内涵,是“悟读”教学的重要策略。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
“体会作者胸襟,入境始于亲。”记得我在教《游子吟》时,满怀深情地创设了如下情景。开始上课,我将写作背景细细道来: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要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
情真意切的情境引人入胜,学生自然地融入到了作品中,情思激荡,纷纷发表感言:“孟郊觉得,母亲把千言万语和所有的母爱都融进了那细细密密的针线中。”“流浪在外,每当穿上母亲为他做的衣服,他的心中总要涌起一阵阵波澜,情不自禁地发出心底的呼唤,敬爱的妈妈,远方的儿子日夜思念您!”“您的爱就像是春天里的阳光,儿子则是茫茫草原上的一棵小草。在您的沐浴下,我这棵小草茁壮成长,蓬勃向上。”“您的爱就像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儿子对您的爱只是涓涓细流,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您广博的爱。孟郊想到这儿,禁不住泪水纵横,挥毫书写了千古流传的《游子吟》。”伴随着这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继而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此时此刻,慈母爱子的深笃之情拨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弦,孩子们个个泪湿满襟。整堂课,学生情不自禁地声情并茂地吟诵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佳句。
二、含英咀华,感悟神邃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教学过程之中,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学生就能“感其神、悟其邃”。
如《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冒”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荷花的生机与挺拔。但是,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只停留于“长”的层面。此时,我请同学们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同学们踊跃发言:“我觉得是‘探’出来的。”“是‘蹦’出来的。”“是‘伸’出来的。”“是‘钻’出来的。”孩子们将白荷花想象得活泼可爱。同学们似乎明白,但似乎又不明白。此时我及时让学生回味:“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启发学生感悟:荷叶挨挨挤挤,白荷花要冒出来会怎样?随即播放荷花录像,同学们这才如梦初醒:“非常困难!”“很吃力!”“要十分用力!”“要使劲,拼命!”我为他们的顿悟而喝彩。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同学们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劲。接着引导他们想象:荷花争先恐后地冒出来想干什么?同学们任思想驰骋: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仿佛向小朋友们展示自己的努力……孩子们在语言文字里畅游了一番,真正是含有所得,咀有所悟。
三、即兴表演,灵动解读
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表演课文相关情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促进潜伏在表演背后的“感悟”。学生讨论改编小品的过程、设计对话的过程、演出修改的过程无不就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因对作为表演者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的一段表演:
师:现在,我们4人小组分角色,一人扮演船夫,三人扮演游客。船夫吆喝,请游客上你的小艇,游客也可以向船夫询问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注意,要尽可能运用课文的语言。
师:谁愿意上台当船夫,吆喝吆喝!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教师选了三位学生,分别为1号船夫,2号船夫,3号船夫)
生:(扮演船夫)(大声吆喝)上船喽,上船喽!我是威尼斯的船夫,看我的样子多壮实,保你坐着我的小艇最安全。
(全班笑)
生:(两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吆喝)上船啦!我是2号船夫,我的驾驶技术是一流的,在威尼斯已小有名气啦,而且我的价钱便宜。
师:那可是物美价廉喽!
生:对,就是物美价廉,坐我的小艇保你不后悔!
生:大家好!我是威尼斯船夫。我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坐着我的小艇,可以安全地观赏到威尼斯最美丽的景色。出来一趟不容易,能看到最美的景色是最重要的。
师:三位船夫已经介绍好了,你们有什么问题问这几位船夫?
生:我想问1号船夫,你每天的客流量大吗?
生:很大,原因是我技术好。现在邀请你上我的小艇。
生:我想问问2号船夫,有些地方很窄,你的小艇能穿过去吗?
生:能。因为我有一流的技术,我把小艇稍稍斜过来就穿过去了。(全班同学惊叫)您可别怕,安全得很呢!
生:我想问3号船夫,有人说,威尼斯的小艇美,威尼斯船夫更美,你认为你美吗?
生:是啊!威尼斯船夫美。因为,是船夫让威尼斯更富有生机。我当然也美啦,因为这里也有我的功劳!
师:有这样的船夫,这样一流的技术,坐着小艇观光威尼斯美丽的水上城市,真是一种享受!
经老师这样的情景设置和引导、点拨,通过学生的表演,文本变得更有味了。在这节课上,充满着威尼斯小艇美、威尼斯的城市美、威尼斯人更美的美丽情愫,学生被这美感染着,熏陶着。
四、入情朗读,心有灵犀
专家众口一致认为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语言学习方法。对于情感浓郁的课文,入情朗读,是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之间的一条心灵通道。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学生初读课文,就有了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但这种情感是空泛的,不深刻的。在初读第五节英法联军是如何在圆明园烧、杀、抢、掠时,情感就不够深入,只是从一些词语的重音上强化自己的情感。于是我用“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3节,去领略圆明园建筑上的宏伟。通过朗读、欣赏圆明园各种美丽壮观的风景画面,学生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在这时,老师及时引导:是啊,多让人自豪呀,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自然地接上说———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热闹的买卖街、民族建筑、西洋景观,教师边说边擦去板书,这时黑板上一片空白。学生们的情感从自豪很快转为了痛恨,再读第五节时,学生自然地把愤怒的情感融入了朗读之中,哪里还用教师提示哪句应该怎样读呢。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节,从课件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圆明园中珍宝之多。正当学生怀着赞叹的心情欣赏图片时,老师引导:多精美的宝物呀!可惜它们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灭了,烧掉了。烧毁一幅字画只需几秒钟,烧毁一座建筑也只需几十分钟,而那场大火却烧了三天三夜,那是多少小时?然后和学生一起计算,板书:
72小时,4320分钟,259200秒,该有多少珍宝在大火中消失呀!同学们让我们记住那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呀!
学生第三次读第五节,此时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有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有的握紧拳头,有的愤怒得几乎站了起来。在这节课中,学生三次读第五节,老师没有强调朗读的速度、停顿、重音、音调、音量,而是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去读,愤怒、憎恨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悟读”而“入境”,进入作品深处,生发出别样精彩,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育成。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