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混合式学习

发布日期 : 2019-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北京市八一学校   王华蓓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推动语文课改的新热点。北京市近几年高考把12本名著逐步纳入考试范围也让社会更加关注经典阅读。

2018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其中学习任务群1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面临种种问题,功利性阅读、快餐式阅读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因为课时所限,教师也很难拿出大量课时投入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上;学生即使读书,也存在无兴趣、不深入、浅阅读现象。教师们也尝试了种种方式,课前演讲分享、早读章节阅读推进、写读书笔记等等,但收效甚微。

如何能做到课内外阅读灵活转换,激发学生深度阅读兴趣,体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混合式学习模式应该是一个有益尝试。美国学者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特克这样界定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指的是一种正规的教育课程,学生至少进行部分在线学习,其间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另外至少部分时间在家庭以外受监督的实体场所进行学习;它将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或科目时的各种模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整合式的学习体验。

这一模式正好契合整本书阅读需求。我以《红楼梦》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如何以混合式学习模式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

一、学情调研,做好整体阅读规划

《红楼梦》小说篇幅比较长,开篇对故事背景及人物的交代比较庞杂,节奏较慢,小说中的诗词及一些半文言语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部分学生特别是男生阅读兴趣不高,读不进去。因此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对作品整体内容的了解,其次是采取何种方式让学生坚持阅读,并能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假期有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适宜对于《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做阶段性主题阅读的尝试。在第一遍整体阅读规划中,第一,布置阅读任务。分阶段布置《红楼梦》阅读进度和节奏,10天为一个阶段,布置不同主题阅读任务:读出情节(对故事的整体了解)、读出情感(对故事主人公性格的把握)、读出观点(对小说人物、主题、手法的初步评价)。第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线下自主学习和线上交流分享结合。利用微信平台,学生可以提交阅读进度、提出问题、分享感受,同时进行微课推送,指导学生观看名家解读《红楼梦》。第三,评价反馈的多元化。阅读过程中利用在线平台随时分享阅读感受,问题、观点直接呈现。假期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视角,完成一篇书评小论文,上传邮箱。这样做的好处是,任务明确,有阶段提醒,同伴分享,起到一定督促作用。通过微信分享,学生可互相启发思路,借鉴同伴的关注视角。这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督促、提醒,对精彩的感悟及时点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假期阅读任务单如下: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期待的寒假就要来临,在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愿望期待实现,也很无奈,有这么多任务要完成。希望语文能够带给你阅读的快乐和思考。这次假期语文作业的定位是“阅”享生活,让我们随时分享阅读的感受,所以本次作业采取线上学习分享与线下作业反馈相结合的形式。作业分成必做与选做部分。寒假时间123-222日共计31天,分为四周。我们把时间拆为四个单元,作业可以按单元完成:

第一单元(123-31日):快乐假期之我读“红楼”

学习任务:

1.每天阅读《红楼梦》,8天摘抄不少于1000字阅读笔记,用练字方格纸。可以是精彩诗词、人物描写片断等。

2.上传不少于两次阅读分享(微信群),观看一次微课视频,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拍图上传。

第二单元(21-7日):红楼探秘之我赏“红楼”

学习任务:

在阅读基础上,完成一篇红楼专题研究论文,不少于2000字。要求写自己的阅读思考,引文不超过20%400字)。

参考角度:人物赏读———我看黛玉、红楼诗词探究、也谈宝黛初见、林黛玉眼中贾府人物众生、“镜花水月“———宝黛爱情悲剧

2.观看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内容,第二次微课推送。

第三单元(28-14日):辞旧迎新之我送“祝福”

学习任务:

1.每人写两条祝福短信(或对联、诗歌),上传群里。请注明姓名,要求原创。

2.阅读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对喜欢的段落做批注。

第四单元(215-21日):假期成果之我写“我心”

学习任务:

1.以阅读小组为单元,完成一份阅读成果汇报作品。包括小组成员读红楼宣传海报(纸板、3分钟视频),阅读分享PPT,小组汇报文字稿,精彩片断呈现(可以是短剧、精彩对白配音、作品诗词朗诵等),写清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包括宣传策划、文案撰写、PPT制作、现场表演策划、赏读介绍等,由小组成员上传讨论照片。

2.自由阅读一部作品(上传阅读书目)。

二、阅读反馈,读后感写作指导

小说整体阅读的第一阶段结束后,及时的评价反馈与指导是将学生阅读引向深入的最好时机。学生经历了第一阶段阅读,完成了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尝试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理解。这一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把学生的泛读和浅层次的阅读引向深度阅读。能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深度思考。因此,第一要解决小说阅读评论如何写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小论文的反馈,让学生知道读后感应该从何入手、选题。因此,借助教师的专业特长,给学生做专业指导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老师为学生做两节学术写作指导,从自己的论文体会入手,结合学生写的文章,给学生做了如何选题、拟题、结构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做了阅读指导,强调在作品阅读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解决了学生选题过大、内容不聚焦、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为是以学生作品为例,指导的针对性非常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作品主题、人物背后的意蕴,并能用文字呈现出来。第二,解决如何读的问题,读出精彩,读出观点。专门请了开设“《红楼梦》选讲”选修课的老师做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专题讲座,主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阅读视角,带着问题、带着思考阅读,同时对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分类点评。

例如,指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读“红楼”:生活的百科全书———“吃货”的读法;青春的共鸣,在青春的生命里读到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当我们谈《红楼梦》时,谈的,就是最该成为的那个自己。

两位老师通过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学生做具体的指导,既肯定了学生的亮点,又指出了不足。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如果只做阅读概览,就难以写出有自己观点和研究视角的评价。

以下是按照分类展示学生优秀点评:

系列一:也许是个悲剧,也许是个梦

全书读罢泪涔涔,起初伤感于曲终人散的白茫茫大地。然反复思量,却觉“伤离别”该是对《红楼梦》最肤浅的感受。(易楷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叫《红楼梦》,这个梦字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红楼梦不只是青埂石上多余一块石头进入凡世的“梦”,也是谁也未曾料到荣华富贵的贾府最终衰败的“梦”,也是黛玉和宝玉升天后的那个大家都不知道的“梦”。(朱健彰)

系列二:也许有隐喻,也许只是个故事

现在看来,大人们说深奥难懂,不仅仅因为爱情成分,还因为红楼梦也是一本政治书。其中对封建家庭、封建爱情的剖析,正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顾于)

以前感觉琐碎的情节,现在看来全部各有所指;而且伏笔千里,充分满足现在新潮流推理幻想的欲望,情节引人入胜。至于曾经觉得拖泥带水的诗词,现在也骤然发现是刻画与塑造人物的巧妙手段;每个人的诗词各有特点,甚至还预言了将来的命运,这是我之前不曾感受到的。(任雨佳)

系列三:可以单纯的喜欢某一个人物

又如宝玉又重情不重礼,对于仆人竟大都能一视同仁,虽在当时尤为难得,但在外人看来却也是他的大不是。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而千年后的早已男女平等的今天,不可不说是贾宝玉,或是曹雪芹的可贵了。(宋雨菲)

系列四:可以深刻地思考一个时代

作者笔下人物诸多,但在我看来可以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封建教条所影响深重者,第二类则为有着叛逆及浅显民主意识者,第三类为圆滑谨慎者,第四类为平凡下层者。

贾府其实也是康乾盛世的一个缩影。府里开支挥霍无度,就如国家一样,虽然国库充盈,但却因此减少了本身的忧患意识。贾元春、凤姐、探春虽看出了这个问题,但也因家族种种复杂关系而未能改变。贾府在繁盛之下,新思想与封建思想在悄然无声的较量,逐渐产生着更多的矛盾……(苏泽浩)

与此同时,推送资源,解决拓宽视野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推荐了部分《红楼梦》研究的书籍和音频,主要考虑专业研究与欣赏性阅读相结合。通过这些设计,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从泛读逐步走向精读、专业化阅读,也使学生更多去思考作品带给读者的现实意义。

三、专题解读,实践体验拓展

在领、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加深对红楼梦作品的了解。两条途径,一是借助早读练习的系列阅读,加强对作品人物、情节的了解;二是通过学生口头作文,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就把整体阅读拆解成专题阅读。例如,我们在课堂上先后推荐10名学生分享专题解读内容,涉及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刘姥姥、袭人”及红楼梦诗词、贾府兴衰等选题。这样,引导学生从面的阅读走向点的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提高,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解读思路。

混合式学习方式还体现在,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可以发生在课堂、家庭、校园,还可以走出校园,用实践阅读体验来走进文本。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作品的痕迹,品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例如,组织学生到大观园感受作品《红楼梦》描述的场景,来一场跨学科混合学习。邀请语文、历史老师共同前往,对学生做历史、文学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在路线指引过程中,解读不同人物居所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对作品的了解不应限于书本,还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带学生参观大观园的整体布局,推荐学生观看红楼梦研究书籍及版本展览。重点场景安排了老师与学生还原作品细节,随走随看随讲,再现了小说部分场景。参观后学生印象最深的几点:第一,作品描绘的场景远比大观园复原场景丰富得多;第二,对于作品的了解还应深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行走的课堂,多元的阅读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们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到最后的主动阅读的过程,甚至有学生开始和家长探讨人物、分享观点。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无处不是学生阅读的平台,整体、细节、人物、手法,无一不是深度阅读的视角。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学生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起到推动作用,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效的阅读指导。

首先,整本书阅读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阶段推进,任务越明确,越容易达成。其次,阅读指导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共进的方式,需要经历初读———精读———赏读几个阶段。再次,资源推荐非常必要,可借助专业资源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事、专家、家长等资源),辅助的书籍和相关视频推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另外,必须有展示平台,让学生有成就感,拓宽思路。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和畏难心理。如200字点评、手抄报、口头作文、论文、小组作业相结合。最后要做过程性积累,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收获与进步,譬如通过微信平台、展板、展示等进行。

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混合式学习模式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7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