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的切入点
发布日期 : 2018-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职业中专 林治刚
提问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能否有效提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的思维特点,所提问的问题存在肤浅性、随意性、盲目性的特点,致使阅读教学失之于浅显,流之于形式。如何巧妙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运用“四点”切入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切入学生思维的“起点”
所谓起点,是指学生思维的基点和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提问的问题太简单,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太难,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影响教学的效果,好的起点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都能够回答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入学生思维的起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文本。
如鲁迅的小说《药》,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踟蹰,惨白的脸上显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如果直接问学生:“这段文字描写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起来就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将以这一问题为主干,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小问题,逐步深入,形成一定的梯度:(1)这段文字是从哪方面对夏四奶奶进行描写?(答案是神态描写)(2)描写了夏四奶奶怎样的神态?”(答案是羞愧)(3)夏四奶奶为谁而感到羞愧呢?(答案是为死去的儿子)(4)夏四奶奶的儿子为革命而死,她本应为此感到骄傲,可是为什么却感到羞愧呢?(答案是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5)在当时中国社会,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这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是群众愚昧麻木不理解革命,辛亥革命脱离了群众)。这样,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有难度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许多。
二、切入学生思维的“盲点”
所谓盲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一些比较重要,但又一时难于理解的内容而形成的思维停滞状态。在教学中,如果这些问题不弄清,这样的思维不打破,就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探究,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盲点,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以点石成金之指,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迷宫。
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死因说法纷纭,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搞不清个中缘由,而如果不把其中缘由弄清,就会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就应从这些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扫除思想的障碍。关于祥林嫂的死,教学参考书中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说法:(1)祥林嫂是被封建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逼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了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了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后台。(2)奴性性格是其悲剧的内在原因,其悲剧还表现在她受到封建礼教和神权迷信的精神虐杀。(3)是被程朱理学崇奉的旧礼教迫害致死的。那么,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结合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对廓清思维,提高对作品思想主题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三、切入学生思维的“迷惑点”
所谓迷惑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理解而又迷惑不清的地方,从这些地方切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促进思维的提升。
如教学《雷雨》分析鲁侍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同学说:“周朴园给鲁侍萍五千元钱,鲁侍萍怎么会不要呢?这是周朴园应该给的补偿,如果不要,那么鲁侍萍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周朴园欺骗了鲁侍萍的感情,使鲁侍萍蒙受了生活和精神的双层折磨,为此,周朴园给予鲁侍萍赔偿理所当然,鲁侍萍接受周朴园的赔偿也无可非议,但为什么鲁侍萍不仅不教受,反而还要把支票撕毁呢?
针对学生的迷惑点,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鲁侍萍之所以撕毁五千元钱赔偿金的缘由所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理解了鲁侍萍这个人物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感受到了在金钱之外的另一种人性光芒。这样,抓住契机,切入学生思维的迷惑点,深入剖析,就不仅细读了文本,还让学生接受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质。
四、切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是指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之处,从这些地方切入,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入。
例如,教学传统名篇《长亭送别》,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虽然经历了种种挫折,但最终还是以大团圆结局结束,这样的结局好是好,但总觉得有些平淡,假如张生考不中状元,他们的爱情再经受一些考验,岂不更扣人心弦?”这个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作为普通人的张生的爱情,而不是状元郎的爱情,如果张生不考取功名,两人的爱情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吗?这确实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教学点,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足够的证据。经过分析,学生认为可能会有如下几种情况:(1)张生与崔莺莺没有经受住考验,两人各奔东西。(2)两人经受住了考验,最后感动了崔母,换来了理解。(3)崔家坚决不允,两人的爱情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以化蝶的方式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胜利。这几种情况,与原作相比,哪种更好呢?学生讨论后,认为第一种情况如此描写崔莺莺过于缺乏逻辑,不合常理;第二种情况,不是不可能,门当户对固然不可取,但大家闺秀嫁给穷小子,张生如别无他长,崔莺莺终会显得有点委屈,张生则有点底气不足;第三种情况,不免有些悲惨,爱情不都是以悲剧结束的。相比之下,原作大团圆的结局更合乎中国人的情感愿望,更合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因而也就更富有艺术魅力。显然,切入思维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对更好地理解作品有重要意义。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总之,遵循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四点”切入,对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获取智慧,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山东教育》2018年11月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