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的生活化与个性化

发布日期 : 2018-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   葛  浩

 

所谓个性化作文应具有新颖的审视高度,独特的审美因素。它以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为基础,以灵活的表达形式、鲜明的语言风格为两个维度。要想写出个性化的好文章必须遵循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体验。

把习作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提高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最终帮助学生找寻幸福的生活。

写作的个性化与写作的生活化是相辅相成的。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生活是灵魂的附着”。因此探究两者的关系,促进其内在的互动将是作文教学新的研究课题。

但是,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却看到了大量“三无”作文的出现,“无物之文”“无我之文”“无文之文”大行其道。所谓“无物之文”就是指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成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没有自己鲜活的日常生活,而成为一种僵化的“虚拟现实”。

为什么这种“三无”文章盛行呢?笔者以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

因为远离生活,学生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就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反之,就难免会苍白而呆板。

当下的中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这是客观原因。但主观上中学生群体有一些不好的写作倾向,比如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以背书式的文史资料取代生活材料的积累,以政法或哲学术语取代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从而产生了大批学生“八股文”。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却唯独没有时代的印记、生活的颤音。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股。甚至在高考、中考作文中,为了表述自己能战胜挫折,不惜离奇地让亲人惨遭飞来横祸。

写这样罗列历史人物事迹的文章,有些中学生依然乐此不疲。作文的关键不是题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作文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

二、教师培养观念滞后

《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理论学习,重训练技巧,重规范化,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充满生机与可塑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不愿读第二遍的工业化产品。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形成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言不由衷的“成人化”,最终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患上了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顽症。

具体说,教师就是对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作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作,依样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写作本来自天地万物,不是来自流水线。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受限制,作文了无生气,人的发展也缺少后劲。

三、学生缺少个性化思考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认识

当今社会阅读写作趋于碎片化,缺少创新思考的习惯与意识,人云亦云,被动地随着时代的浪潮沉浮。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没有思想,我们便会如同苇草一般随风摇摆。创作是一项需要独立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创作者一旦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一切趋附于他人与所谓“正统”,就算“强挤”出一些“作品”,也往往多应景之作、工匠之作,毫无生命力。

针对造成“三无”作品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做尝试,力争有所改变。

一、通过言传身教倡导学生写作“求真”“求诚”,反应鲜活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假若有所表白,当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吐不快的,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古人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强调文章真切诚恳、严肃不油滑。每次创作,我都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并自己下水创作,引导学生从我的所思所做、为人为文中汲取“求真”“求诚”的正能量。

二、提倡学生作文要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独到见解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爸爸妈妈,结果发现大多数作文如出一辙,都是写妈妈美丽善良,爸爸勤劳能干。我把这些作文归纳在一起,提取性格特征和主要事例来读,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分辨不出来。我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与别人在一起,你会认错吗?学生说当然不会。我问为什么,学生说长得不一样。我说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写出来都一样呢?给你一周的时间去观察、去了解,然后如实地写下来,看谁写出的爸爸妈妈与别人的不同。结果学生的作文异彩纷呈,学生也异常兴奋。这对我的启发很大,学生不是写不出有个性化的文章,只是我们引导不够、轻视了写作过程的梳理。

事实上,仅仅投身生活远远不够,还须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大力表彰那些有个性化、生活化的优秀作品,通过班级刊物与板报进行传播,给予成功与信心。这样也呵护了学生的独立个性,使他们在生活化个性化创作路上勇敢前行,因为他们身后有赞赏的力量。

还要提倡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拓宽思路,另辟蹊径,不循常规,从多方面、多角度甚至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独特发现,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意思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的主题。如有同学写文章批评诸葛亮有理有据,这样的文章可以作为大家一起研究的案例,供大家思考碰撞。

三、开放作文时空

学生拥有很大的写作潜能,只是需要一个自由写作空间。我们提倡随机作文,化整为零,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开放习作空间。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博客,结合阅读写摘记、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结合观看电影写影评与感悟,结合课文写研究报告,假期组织学生自己编书等。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写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创作,强化了写作的实用意识。

建立班级家庭日记,是由活页本做成,每个人写了生活感悟就夹到家庭日记里,便于传看,交流思想,互相学习。而且天天动笔、天天阅读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就如“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和读到别人佳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四、个性化生活化作文需要个性化生活化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是实现作文个性化作文的重要保证。我们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评价。改以往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自批互批,特殊文章进行面批、重批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在人人网自己主页上发表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热点问题的评析,这样全班同学谁发表了新日志,大家都能及时关注,及时评论,而我也常常抢沙发,有好文章多鼓励、多赞扬。老师同学留言多了,甚至会对某一问题产生争论与深入探究,对发帖人也是一种肯定与启发。比如有同学写课桌文化问题,留言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文章写得好,评论写得更好。

评价形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以激励为主,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开辟广阔空间。

语文老师应该以最大的宽容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形式叙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自己的所感所思,抒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真知实悟,以最大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述生活、评价生活,以最广泛的课外阅读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锤炼学生的写作语言,为学生能终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负责,为学生有更丰富美好的精神家园而努力。当我读着学生洋溢着个性、灵性的文章,被他们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个性气息所感动,内心的幸福溢于言表。

学作文就是学做人,自主发展、求真求实,既是个性化习作的要求,更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生活的真实是个性化作文的生命,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围绕这两点,激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把写作的魔法棒真正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表达。

 

(《山东教育》2018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