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复习课的有效性

发布日期 : 2018-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实验初中   李圣冬

 

复习课好上吗?一堂复习课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复习课究竟怎么上?

笔者以准备和讲授诗歌赏析专题复习课——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过程为例,谈一点思考,谈一点收获。

品析诗歌词语的表达效果,就是试题中的“炼字”题目。讲解这种常见试题,老师们都是轻车熟路——方法引路,练习跟进。先根据例题总结出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第一步解释该词语,第二步描绘出诗句的画面意境或是景物特点,第三步明确情感;然后再从中考真题、模拟试题等各种试卷中找出相应的题目加以训练,这是一种非常常规且成熟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解题的方法并非学生未知,其实在平时的课堂上,在日常的练习中,学生早已将解题方法烂熟于心。既然学生已然明了,老师再讲,价值又有几何呢?换言之,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首先作为复习课,尤其是应对学考的复习课,决不能对解题思路避而不谈;但是讲多了,学生感觉早已学会,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小。笔者在翻阅学生的试卷、分析学生的答案后发现了两个问题:其一,学生仅是机械地使用这一思路,却不懂得因文而异,所以作答时往往丢失要点或是错答要点;其二,学生虽然熟记了解答思路,却并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一条思路,所以作答时语言表述往往颠三倒四。

找到学生的不足,就有了上课的着力点。笔者将授课的目标之一定为“进一步规范诗歌赏析中品析语言的思路,并能运用该思路解决相对应的问题”,并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出示例题,总结方法之后,并没有直接进入练习阶段,而是先预设了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做题情况,提醒其他同学在解答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学生纷纷发言,彼此补充。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就一定是全诗的情感吗?”学生面面相觑,而这正是重要的教学契机。笔者向他们举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例子,从全诗来看,表达的是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送别战友时的不舍之情;但单挑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却表现出诗人见到雪景的惊喜。于是,学生豁然开朗。

接着乘胜追击,笔者从阅读规律出发,告诉学生从文字起,到情感终,是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考轨迹,而且笔者们平常阅读过程里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思路。同时还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的名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阅读经验,很快地就明白了这条解答思路的内在逻辑。

在教师方法指导的效度上,这堂课算是有了结果,那在学生认知层次的深度上,又该如何突破呢?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讲述“古诗文阅读”中有这样的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赏析品位。”学生的“赏析品位”当如何提升呢?已经得出的解答思路只能说是一种赏析方式,如果要让学生的认知得以提升,就需要赏析出更加深刻的内容。笔者又开始从自己日常备课的角度深入挖掘起来。一个词,除了可以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力,除了可以真实细腻地传情达意,还能如何呢?在完成了准备的三道练习题目(《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卷”字、《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字、《春望》中的“深”字)之后,笔者灵光一现:这些词语不恰恰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吗?苏轼的豪迈豪情在“卷”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白飘逸灵动的“送”字仿佛让滔滔江水也沾上了诗仙的性情,杜甫的忧国忧民不也被一个“深”字具体地诠释出来吗?而这就是诗人的神韵和烙印啊!文艺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风格即人”,这些诗人的用词风格不就是他胸怀、风骨的再现吗?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不仅仅对他们完成题目有所帮助,更对他们的阅读认知是一个提升。笔者对本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最终确定为“在能灵活地运用词语赏析的基本思路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词语一字传神的效果”。对于“一字传神”中的“神”,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方面,有表现力、真挚情感、心胸风骨;并且作了以下的设计:

环节一:通过将“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与“过”字相比较,使学生发现“卷”字更能展现磅礴的气势,彰显苏轼豪迈的气度。词语“有表现力”这一目标就此达成。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苏轼的风格,豪放的风格也在“卷”字上得以体现。

环节二:分析“万里送行舟”的“送”字,着眼于借助拟人的修辞来表现出李白离别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词语传递出诗人的真挚情感这一结论便水到渠成。李白善于运用拟人,笔者在此举出几个例子,无论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还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都是其创作风格的体现。

环节三:笔者用“城春草木深”的“深”字和“禅房花木深”的“深”字相比较,学生由此而明白,即使相同的一个词语,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心忧天下的杜甫不会有隐逸情怀,醉心山水的常建同样不会有沉郁顿挫的韵味。而这恰恰是不同诗人不同志向的反映。

三个环节依次展开,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知得以提升,一堂复习课也有了足够的教学深度。

复习课要想有效,备课的精准定位是前提,课堂的有的放矢是过程,学生的素养提升是成果。

一堂复习课首先要有实用性,除了总结解答思路、方法之外,更要贴合学生,真正注视到学生当前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要想做到这一点,平常的练习、作业、试卷就是最好的参考资料。忽视了这一点,复习课就成了一厢情愿的课堂。

复习课还要有艺术性。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也不是刷题训练,更需要老师摈弃以往的传统方式,温故知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找到再次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点。这样学生才会领略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山东教育》2018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