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发布日期 : 2018-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   丁志明

 

教师是传播文明的使者。语言表达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手段。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教学内容的口语化表达、教学术语的表达和特殊用语(开始语、引导语、小结语、过渡语、评价语)等。这些构成了教师课堂教学口头语言系统。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知识,锻炼准确、规范、优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并遵循语言表达的要求,勤学勤练,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素养。

一、语言准确简明,要具有科学性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口语要准确、规范、精练,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准确是指教师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述、说明、论证或诠释知识;规范是指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述符合科学或事实;精练是指语言的表述要言简意赅;逻辑性要求语言本身要正确,不能含糊其辞,口语链条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语;系统性要求表达要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在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教师首先能用口语简明、准确、完整地表述每个知识点以及学习要求,同时在隐性备课中设计知识点的引入、展开和收起教学语言。二是能将知识内容和教学术语、教育智慧有机结合,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的口语化的教学内容,易于学生认识、理解、建构知识。三是教师要做到每节课中,教学主题明确,教学主线清晰。能恰当引导学生认识、体验、概括每个知识点以及每个层次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放与收的口语化表达要适时、得体,具有生成性。四是教师要善于理性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将知识重点、难点、疑点等转化成学生思维的诱发点和思维的转换点,使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换,形成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转换,将知识表层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教学是师生生命、心灵、情感、智慧的互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发展。例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语言能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敏语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能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由此可见,准确简明、具有科学性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

二、语言生动含蓄,要具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情趣,活灵活现。利用与知识相关的成语、典故、比喻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含蓄指的是教学语言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只引思路,不说结论,用烘托和暗示托起本意,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而得之。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语言的启发性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语言。如刘勰所言,“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晚,寄正于曲……”启迪学生思考。

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首先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以情感人,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二是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真正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教学语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面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知识。例如,初中数学课堂上,至今还有教师读例题的现象。这种包办代替让学生的语言乃至发展何以安身?三是教师要善于发挥语言优势,创设孕伏知识的教学情境,要将知识点转化成问题链,设疑、激疑、解疑、质疑,启发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能拿媒体的展示代替教师的启迪、引导,更不能拿媒体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四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善于运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呈现知识,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概括等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五是教师要善于设计原生态的、具有逻辑性的教学问题。同时,运用导答和评价的语言,使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等进行理性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获得必要的帮助和学习动力的支持。

三、语言通俗机敏,要具有条理性

教材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严谨的知识体系,文本内蕴繁富。这就需要教师把某些概括性强的语言表达明确、具体,直观些,通俗些,使学生逐步形成明晰的概念。机敏是指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把火花引成火焰。也指教师能在课堂上将学生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不着边际的说法,自然、迅速、不露声色地引来柳暗花明。把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理清楚说明白,把错的迂回曲转引导成对的等。条理性是指教师对知识、思想、方法、思维的引领要有条理性,有逻辑顺序。例如,当学生学过一个知识点后,教师的提问一般是“同学们,刚才我们探究了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探究的?”“探究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和想法?”“猜一猜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知识?”这一组条理性强、层次清晰而有序的问题,必然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条理性的表达,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理性思维方式的熏陶。

要使语言表达通俗机敏,具有条理性。首先教师要练就在教学中将知识条理有序、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的基本功,而且能恰当调节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以适应于教学。二是在知识教学或教学结构中的每个教学层面上,建构起相对可行的个性化教学语言结构,形成机智敏锐、灵活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要根据教学需求认真设计教学语言。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基础设计教学语言。四是要预设各种思维状态的学生的可能性生成,设计围绕知识重点和训练主线,进行生成性调控的导答。否则,一些个性突出的学生的问题,会使教师无以应对,措手不及。五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把每堂课作为教师语言表达乃至专业素养的发展平台,教学相长,杜绝教学语言的随意性。六是教师要在课后反思、同伴互助、合作研讨中真实地研究、训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言雅致幽默,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文雅、纯洁、幽默,富有情趣,启迪思维,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增加知识的形象性和鲜明性,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将苦学变乐学,在乐学中而爱学。

要使语言雅致幽默,具有趣味性,一是教师要形成旁征博引、声情并茂、妙语连珠、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风格。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能激起学生心底的敬佩和美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二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流畅自然,娓娓动听。抑扬顿挫的清晰,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整句短句变化多姿,有效地利用语气和声调,恰当地表情达意。三是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将“枯燥的知识”创设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用语,用比喻性词语和摹状词语,用摹声和儿化韵等措施。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功能,具体逼真地描述事物,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其丰富的想象,“启谓开其意,发为达其辞”。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的语言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人格等全部素养,它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才能做学生的示范,才能以自己的语言优雅学生的语言,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